27億噸!研究發現喜馬拉雅冰湖水下冰損失被嚴重低估
本報訊(記者韓揚眉通訊員劉曉倩)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科考分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慶等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00年至2020年,喜馬拉雅地區約27億噸水下冰質量損失被低估。4月3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
喜馬拉雅地區分佈著數以萬計的冰湖。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冰川正在加速消融與退縮。與冰川相連的冰前湖迅速擴張,約佔該區域冰湖總數量的12%。此前研究更多聚焦於冰湖面積和水量的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冰湖潰決洪水災害風險。然而,在估算冰川的冰量變化時,傳統的大地測量法未考慮冰湖擴張引起的水下冰質量損失,導致喜馬拉雅地區甚至全球尺度冰川質量損失被低估。
張國慶等聯合奧地利格拉茨科技大學、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多個年份冰湖遙感數據,對喜馬拉雅地區冰湖進行了製圖和分類,結合典型冰湖的水下地形測量數據,詳細估算了喜馬拉雅冰湖的水量變化,量化了氣候變暖引起的冰湖水面下的冰川質量損失。
研究結果表明,2000年至2020年,喜馬拉雅地區的冰前湖數量增加約47%,面積擴張33%,水量增加42%。冰湖水量的增加導致2000年至2020年喜馬拉雅地區約27億噸水下冰質量損失被低估,約佔冰前湖總質量損失的6.5%,其中喜馬拉雅中部地區被低估程度最大,約12億噸。位於喜馬拉雅中部波曲河流域的嘎龍錯冰湖面積約5平方公里,最大水深達200米,水下冰質量損失高達65%。同時,該研究還初步估算了全球冰前湖水下冰損失,損失量約2100億噸。
隨著喜馬拉雅地區冰湖變得更大更深,水下冰損失仍是影響未來冰川總質量損失和相關冰湖潰決洪水風險評估的重要因素。該研究提供了量化水下冰質量損失的方法,為冰川學模型提供了重要數據,為更準確模擬過去和未來冰川質量平衡、評估冰川與冰湖災害和水資源變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相關論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