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用預測未來的方法拯救滅絕中的野生動物
一項新的研究建議使用保護數據來主動預測和防止物種受到威脅,到2100年可能會有多達20%的陸地哺乳動物受益。該研究強調需要採取尊重原住民社區和促進人類與動物共存的保護方法。大多數保護工作是被動的。通常情況下,一個物種必須達到受威脅的程度才會採取行動防止滅絕,例如建立保護區。
今天(4月10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保護數據來預測哪些目前未受威脅的物種可能成為受威脅的物種,並在為時已晚之前採取主動行動來防止其衰退。
“保護資金真的很有限,”主要作者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Marcel Cardillo說。”理想情況下,我們需要的是以某種方式來預測那些目前可能沒有受到威脅但在未來有很大機會成為威脅的物種。預防勝於治療”。
為了預測”超視距”滅絕風險,卡迪羅和同事們研究了全球變化的三個方面–氣候變化、人類人口增長和土地使用的變化率–以及可能使一些物種更加脆弱的內在生物特徵。該小組預測,到2100年,多達20%的陸地哺乳動物將擁有這些風險因素中的兩個或多個因素的組合。
具有多種未來風險因素的陸生哺乳動物物種的集中度。資料來源:《當代生物學》/卡迪羅等人。
作者說:”在全球範圍內,我們的模型預測到2100年將至少有四個未來風險因素之一的陸生哺乳動物物種的百分比,從具有廣泛物種擴散的中間排放情景下的40%到沒有擴散的化石燃料發展情景下的58%。”
“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多種未來風險因素是一致的:氣候變化(預計在非洲會特別嚴重)、人類人口增長和土地使用的變化,”Cardillo說。”而且有很多大型哺乳動物物種可能對這些東西更加敏感。這幾乎是一場完美的風暴。”
特別是較大的哺乳動物,如大象、犀牛、長頸鹿和袋鼠,往往更容易受到種群下降的影響,因為它們的繁殖模式影響了它們的種群從乾擾中反彈的速度。與囓齒類等小型哺乳動物相比,它們的繁殖速度快,數量多,而大像等大型哺乳動物的妊娠期長,每次產生的後代少。
“傳統上,保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宣布保護區,基本的想法是,你消除或減輕導致物種受到威脅的因素。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西方的保護觀,因為它決定了將人與自然分開,這是一種人類不發揮作用的自然觀,而這是世界上許多地方的許多文化所不能接受的。”
研究人員說,在防止動物滅絕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意識到保護工作如何影響原住民社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是許多原住民的家園,西方的保護理念雖然用意良好,但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
澳大利亞已經開始通過建立原住民保護區(IPA)來解決這個問題,這些保護區由原住民擁有,並在當地社區的護林員的幫助下運作。在這些地區,人類和動物可以共存,這是通過政府和這些保護區外的私人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合作建立的。
“大範圍的建模研究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們可以為規劃提供一個廣泛的框架和背景,”Cardillo說。”但科學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我們希望我們的模型能作為一種催化劑,為保護的前景帶來某種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