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喜馬拉雅山區隱藏被嚴重低估的冰雪融化現象
最近的研究表明,由於衛星在探測冰川的水下變化方面的局限性,喜馬拉雅山的湖端冰川的質量損失被嚴重低估了。這對該地區未來的冰川消失和水資源的預測產生了重大影響。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由來自中國科學院、奧地利格拉茨科技大學、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全球合作小組進行。
研究人員發現,以前的評估低估了大喜馬拉雅山的湖泊終結冰川的總質量損失6.5%。最顯著的低估為10%,發生在喜馬拉雅山中部,那裡的冰川湖增長最為迅速。一個特別有趣的案例是這個地區的Galong Co,其低估程度高達65%。
這一疏忽主要是由於衛星成像在探測水下變化方面的局限性,這導致我們在了解冰川流失的全部程度方面出現了知識空白。從2000年到2020年,該地區的冰川湖數量增加了47%,面積增加了33%,體積增加了42%。這種擴張導致了估計約2.7Gt的冰川質量損失,相當於5.7億頭大象,或超過世界大象總數的1000倍。以前的研究沒有考慮到這種損失,因為利用的衛星數據只能測量湖水錶面,而不能測量被水取代的水下冰。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主要作者張國慶說:”這些發現對理解區域水資源和冰川湖潰決洪水的影響有重要意義。”
揭示水下’看不見的’冰川流失。Credit: TPE
通過計算湖泊終止的冰川的質量損失,研究人員可以更準確地評估這些冰川與陸地終止的冰川相比的年度質量平衡,從而進一步突出整個大喜馬拉雅山的冰川質量加速損失。
該研究還強調需要了解驅動冰川質量損失的機制,以及全球湖泊終止的冰川被低估的質量損失,據估計,在2000年至2020年期間,冰川的質量損失約為211.5Gt,或大約12%。
來自格拉茨科技大學的共同通訊作者Tobias Bolch說:”這強調了在未來的質量變化估計和冰川演變模型中納入湖泊終結冰川的水下質量損失的重要性,無論研究地區如何。”
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共同作者David Rounce指出,從長遠來看,湖泊終止的冰川的質量損失可能會繼續成為整個21世紀總質量損失的主要貢獻者,因為與現有的預測相比,具有重大質量損失的冰川可能會更快消失。
共同作者姚檀棟說:”通過更準確地計算冰川質量損失,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預測敏感山區未來的水資源可用性。”他也是第三極環境(TPE)的共同主席,這是一個跨學科研究該地區及其他地區水、冰、氣候和人類之間關係的國際科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