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來南極阿蒙森海河口冰蓋損失超過3萬億噸的冰
據科學家稱,阿蒙森海河口是南極洲變化最快的地區,在25年內經歷了超過3萬億噸冰的損失。如果所有這些冰塊在河口被堆積起來可以高達2公里,這相當於倫敦碎片大廈高度的7.4倍。另外,如果它覆蓋了曼哈頓,它將達到驚人的61公里高度,相當於137座帝國大廈的疊加。

南極洲西部的阿蒙森海河口是20座主要冰川的所在地,其覆蓋面積是英國的四倍多。這些冰川在決定世界海洋的水位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們在冰雪中容納了大量的水。如果這些水全部排入大海,可能會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一米多。
這項研究由利茲大學的本傑明-戴維森博士領導,計算了阿蒙森海河口的”質量平衡”。這描述了因降雪而增加的雪和冰的質量與因結冰而損失的質量之間的平衡,結冰是指冰川末端形成的冰山漂流到海上。
當結冰的速度快於降雪所替代的冰塊時,那麼恩波拉就會失去整體質量,並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同樣,當降雪量減少時,內灣也會失去整體質量並導致海平面上升。

飛機降落在阿蒙森海河口。資料來源:利茲大學
結果顯示,南極洲西部在1996年至2021年間淨減少了33.31億噸冰,對全球海平面的貢獻超過9毫米。海洋溫度和洋流的變化被認為是推動冰層流失的最重要因素。
利茲大學氣候和大氣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戴維森博士說:”南極洲西部的20個冰川在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裡損失了非常多的冰,而且沒有跡象表明這個過程會很快逆轉,儘管有一些時期質量損失的速度確實略有緩解。科學家們正在監測阿蒙森海河口的情況,因為它在海平面上升中起著關鍵作用。如果海平面在未來幾年大幅上升,世界各地的一些社區將經歷極端的洪水。”
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科學雜誌《自然通訊》上。
科學家們利用顯示氣流如何在世界各地移動的氣候模型,發現在25年的研究期間,阿蒙森海河口經歷了幾次極端的降雪事件。這些事件將導致大雪期和極少降雪期或”雪荒”。
研究人員將這些極端事件計入他們的計算中。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這些事件在某些時候貢獻了高達一半的冰雪變化,因此在阿蒙森海河口在某些時間段對海平面上升的貢獻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位於阿蒙森海河口的研究基地。資料來源:利茲大學
例如,在2009年和2013年之間,模型顯示了一個持續的低降雪期,即”雪荒”。缺乏滋潤的降雪使冰原飢餓,導致冰原流失,因此對海平面上升的貢獻比平均降雪量的年份多出大約25%。
與此相反,在2019年和2020年的冬天,出現了非常大的降雪。科學家們估計,這場大雪減輕了來自阿蒙森海河口的海平面貢獻,將其減少到平均年份的一半左右。
戴維森博士說:”海洋溫度和環流的變化似乎正在推動南極洲西部冰蓋質量的長期、大規模變化。 我們絕對需要對這些進行更多的研究,因為它們很可能控制南極洲西部的整體海平面貢獻。然而,我們真的很驚訝地看到,在兩到五年的時間裡,極低或極高的降雪量可以對冰原產生多大的影響–以至於我們認為它們可以在控制南極洲西部的冰損失率方面發揮重要的,儘管是次要的作用。”
英國南極調查局的科學家和該研究的共同作者Pierre Dutrieux博士補充說:”在世界的這一地區,海洋溫度變化和冰川動態似乎有著密切的聯繫,但是這項工作突出了巨大的變異性和意想不到的過程,降雪也在調節冰川質量方面發揮著直接作用。”

阿蒙森海河口。資料來源:利茲大學
新的冰川被命名
在過去的25年裡,該地區的冰層流失,松島冰川(也被稱為PIG)已經退去。
隨著它的退縮,它的一個支流冰川從主冰川上分離出來,並迅速加速。因此,該支流冰川現已被英國南極地名委員會命名為”小豬冰川”,以便在未來的研究中能夠明確地定位和識別。
論文的作者之一、利茲大學氣候和大氣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安娜-霍格博士說:”除了揭示極端降雪變化對冰原質量變化的作用之外,這項研究還對南極洲這一重要地區對海平面上升的貢獻速度提供了新的估計。
“衛星觀測顯示,新命名的小豬冰川的冰速加快了40%,因為較大的PIG退到了有記錄以來最小的範圍。”
像歐洲航天局的哥白尼哨兵一號衛星這樣的衛星,即使在漫長的極地之夜也能通過雲層”看到”,它改變了科學家監測偏遠地區和監測南極洲發生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快速變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