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否存在錯誤?科學家新發現正挑戰該定律
一支國際天體物理學團隊在分析某些星團的時候,發現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月報上,這項發現挑戰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只不過這項發現在專家中是存在爭議的。
該團隊主要研究了疏散星團(open star clusters),它們是由幾十到幾百顆恆星組成的鬆散組合,存在於螺旋星系和不規則星系中。當成千上萬的恆星在短時間內在巨大的氣體雲中誕生時,就會形成疏散星團。
當它們“點燃”時,銀河系的新來者吹散了氣體雲的殘餘物。在此過程中,集群大大擴展。這形成了幾十到幾千顆恆星的鬆散結構。星團由作用在它們之間的微弱引力保持在一起。
來自波恩大學亥姆霍茲輻射與核物理研究所的帕維爾·克魯帕(Pavel Kroupa)教授解釋道:“在大多數情況下,疏散星團在解散之前只能存活幾億年”。在演變過程中,疏散星團經常失去恆星,這些恆星積聚在兩個所謂的“潮汐尾”(tidal tails)中。當它穿過太空時,其中一條尾巴被拉到星團後面。相比之下,另一個“潮汐尾”則像帶頭人一樣帶頭。
亥姆霍茲輻射與核物理研究所的揚·普弗拉姆·阿爾滕堡(Jan Pflamm-Altenburg)博士解釋道:“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一顆失落的恆星最終會出現在哪條尾巴上,這是一個偶然的問題,所以兩條尾巴應該包含大約相同數量的星星。然而,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第一次能夠證明這不是真的:在我們研究的星團中,前尾總是在星團附近包含比後尾更多的恆星”。
當數百萬顆恆星靠近星團開始,直到現在也幾乎不可能確定誰會加入某個“潮汐尾”。該論文的合著者特麗莎·杰拉布科娃(Tereza Jerabkova)表示:“為此,您必須查看每個對象的速度、運動方向和年齡。到目前為止,我們附近已經調查了五個疏散星團,其中四個是我們自己調查的。 當我們分析所有數據時,我們遇到了與當前理論的矛盾。來自歐空局蓋亞太空任務的非常精確的調查數據對於這項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相比之下,觀測數據更符合專家中首字母縮略詞MOND(“修正牛頓動力學”)的理論。“簡而言之,根據MOND 的說法,恆星可以通過兩個不同的門離開一個星團,”Kroupa 解釋道。“一個通向後方的潮尾,另一個通向前方。然而,第一個比第二個窄得多——所以恆星不太可能通過它離開星團。另一方面,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預測兩扇門的寬度應該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