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晚吃會改變人體脂肪組織並減少卡路里燃燒
在美國,約42%的成年人是肥胖的,這增加了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糖尿病、癌症和其他疾病。雖然流行的健康飲食口號警告不要吃夜宵,但很少有研究徹底研究晚間用餐對體重調節的三個關鍵因素的綜合影響,並且也是肥胖的風險:卡路里攝入量調節、卡路里燃燒和脂肪組織的分子變化。
布里格姆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吃飯的時間對我們的能量消耗、食慾和脂肪組織的分子途徑有著很大的影響。他們的發現最近發表在《Cell Metabolism》上。
研究論文高級作者、布萊根大學睡眠和晝夜節律紊亂部醫學時間生物學項目主任Frank AJL博士解釋道:“我們想測試可能解釋為什麼晚吃會增加肥胖風險的機制。我們和其他人以前的研究表明,晚吃跟肥胖風險的增加、身體脂肪的增加和減肥成功率的降低有關。我們想了解原因。”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問道:’當其他一切都保持一致時,我們吃飯的時間是否重要?’”而且我們發現,四個小時後進食對我們的飢餓程度、進食後燃燒熱量的方式以及儲存脂肪的方式都有著很大的不同。”
Vujovi、Scheer和他們的同事共對16名身體質量指數(BMI)在超重或肥胖範圍內的人進行了檢查。每個參與者都完成了兩個實驗方案:一個是嚴格計劃的早飯時間表,另一個是完全相同的飯菜,每頓飯都設定在一天的晚些時候,約四個小時。
參與者在開始每個實驗室方案之前的兩到三週內保持著固定的睡眠和起床時間,在進入實驗室之前的最後三天,他們在家裡嚴格遵守類似的飲食和膳食計劃。在實驗室裡,參與者定期進行體溫和能量消耗監測,全天頻繁採集小量血樣,並定期記錄他們的飢餓感和食慾。
為了測量進食時間如何影響參與脂肪生成的分子途徑或身體如何儲存脂肪,研究人員在早期和晚期進食方案的實驗室測試中收集了一部分參與者的脂肪組織活檢,以便能比較這兩種進食條件之間的基因表達模式/水平。
結果顯示,晚吃對飢餓和調節食慾的激素瘦素和胃泌素有深遠的影響,這些激素影響我們的進食動力。具體來說,跟早期進食條件相比,晚進食條件下24小時內發出飽腹信號的激素瘦素水平下降。當參與者進食較晚時,他們也以較慢的速度燃燒卡路里並表現出脂肪組織基因表達朝向增加脂肪生成和減少脂肪分解從而促進脂肪生長。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發現傳達了晚吃和肥胖風險增加之間的相關的聚合生理和分子機制。
Vujović解釋稱,這些發現不僅跟大量研究相一致,表明晚吃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肥胖症的可能性,而且它們對這種情況如何發生有了新的認識。通過使用隨機交叉研究並嚴格控制行為和環境因素如身體活動、姿勢、睡眠和光照,研究人員能夠檢測到參與能量平衡的不同控制系統的變化,這是我們的身體如何利用我們所消耗的食物的標誌。
在未來的研究中,Scheer的團隊旨在招募更多的女性以提高他們的研究結果對更廣泛人群的普遍性。雖然這項研究的隊列只包含五名女性參與者,但這項研究的設置是為了控制月經期、減少混雜因素,但使招募女性更加困難。展望未來,Scheer和Vujović也有興趣更好地了解吃飯時間和睡覺時間之間的關係對能量平衡的影響。
“這項研究顯示了晚食跟早食的影響。在這裡,我們通過控制諸如熱量攝入、身體活動、睡眠和光照等混雜變量來隔離這些影響,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這些因素本身可能受到進餐時間的影響,”Scheer說道,“在更大規模的研究中,嚴格控制所有這些因素是不可行的,我們至少必須考慮其他行為和環境變量如何改變這些作為肥胖風險基礎的生物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