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費解的天文觀測支持另一種引力理論
據New Atlas報導,天體物理學家在星團中觀察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行為,這些行為似乎違背了我們目前對宇宙尺度上的引力的理解。耐人尋味的是,這些觀察結果與另一種引力理論相吻合,該理論可以否定暗物質的必要性。
儘管它後來被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取代,但作為對宇宙大尺度結構和運動的解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仍然相當有效。但是現在,新的觀察結果與這些目前被接受的模型並不完全相符。
一個國際天體物理學家小組一直在研究開放星團,其中包含成千上萬顆從大型塵埃和氣體雲中誕生的年輕恆星。這些星團在溶解之前有一個相對較短的壽命,因為這些恆星漂移成兩條“尾巴” – 一個在星團的前面,一個在後面。
“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一顆失落的恆星最終出現在哪條尾巴上是一個機會問題,”該研究的共同作者Jan Pflamm-Altenburg博士說。“所以兩條’尾巴’應該包含大約相同數量的恆星。然而,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能夠首次證明這不是真的:在我們研究的星團中,前尾部總是比後尾部在星團附近包含明顯更多的恆星。”
在過去,確定一個星團的哪些恆星屬於哪條“尾巴”是很棘手的,但新研究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來做到這一點。他們稱之為Jerabkova-緊湊轉換點(CCP)方法,並將其應用於由蓋亞任務等調查收集的四個開放星團的數據。令他們驚訝的是,他們發現在所有四個星團中,前部的尾巴比後部的尾巴有更多的恆星,這顯然是與牛頓定律相矛盾的。
因此,研究小組隨後根據一種不同的假設,即所謂的修正的牛頓動力學(MOND),模擬了這些星團中恆星的運動。從本質上講,這個模型表明,在低加速度下,重力的影響比牛頓定律中的要強。而耐人尋味的是,這個模型的預測與觀測結果非常吻合。
“簡單地說,根據MOND,恆星可以通過兩個不同的門離開一個星團,”該研究的第一作者Pavel Kroupa教授說。“一個通往後方的’潮汐’尾巴,另一個通往前方。然而,第一道門要比第二道門窄得多–因此,一顆恆星通過它離開星團的可能性較小。另一方面,牛頓的引力理論預測,兩個門應該是相同的寬度。”
這並不是MOND模型更適合現實世界觀測的唯一方式。附近星系中的星團被發現比牛頓定律預測的溶解速度更快–但這將是MOND的一個自然副產品。
MOND的另一個主要含義可能會動搖我們所知道的天體物理學理論–如果它是真的,那麼暗物質就不會存在。這種神秘的物質是在20世紀30年代被提出來的,用來解釋觀察到的恆星和星系運動的差異,這些恆星和星係被認為對它們明顯包含的質量來說移動得太快了。暗物質通過增加大量不可見的質量來填補這一空白,從那時起,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這一空白。幾十年來,旨在探測暗物質粒子的實驗都沒有結果。
儘管如此,暗物質仍然是主流理論,因為它很好地解釋了許多觀察到的宇宙特徵,而且有很多其他證據表明它的存在。儘管有其他觀察證據支持MOND,但它仍然是一個邊緣假說,並沒有被科學界廣泛接受。
這項新研究的研究人員目前正在探索其他方法,以產生更精確的模擬,然後將其應用於其他天體,以找到更多支持或反對MOND的證據。
該研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