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十代GPU架構回顧:背後都是神仙級的大牛
新產品、新技術開發過程中,往往會取一個臨時代號。今天,NVIDIA就回顧了最近十代GPU架構的代號。早期的NVIDIA GPU架構都是以溫標命名,沒什麼特色,後來就開始以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以致敬AI先驅們。NVIDIA創始人兼CEO黃仁勳說:“隨著我們變得更像一家計算機公司,我們一直在將計算機科學家加入名單。”
英偉達阿達洛夫萊斯
致力於打造出色的遊戲與創作、專業圖形、AI和計算性能。
架構亮點:
构能够为光线追踪和基于AI的神经图形提供革命性的性能。显著提高了GPU性能基准,更代表着光线追踪和神经图形的转折点。
架構命名背後的科學家:
Lovelace,Augusta Ada King(奧古斯塔·阿達·金)伯爵夫人的名字命名,是一位數學家、穿孔機程序創始人,為計算程序擬定“算法”,寫作的第一份“程序設計流程圖”,被珍視為“第一個給計算機寫程序的人”(首位程序員),其在計算機史上的開創性的意義給後代帶來無盡的啟發。
英偉達料斗
助力全球AI基礎設施引擎實現數量級的性能飛躍。
架構亮點:
採用先進的台積電4N 藝製造,擁有超過800億個晶體管,採用五項突破性創新技術。
架構命名背後的科學家:
Hopper GPU架構以及2021年宣布的Grace CPU架構,都以計算機編程的開拓者Grace Hopper(格蕾絲·赫柏)的名字命名。
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編譯器——A-0系統。1956年,她開發出一套很完整的程序語言,叫做FLOW-MATIC,還為解決某些使用問題,寫了一套稱作“Validation”的程序。
英偉達安培
全球超強彈性數據中心的核心。
架構亮點:
以540億個晶體管打造的7納米芯片,包含六項關鍵的突破性創新。
架構命名背後的科學家:
以幫助發展電磁學的法國物理學家Andre-Marie Ampere(安德烈·瑪麗·安培)命名。安培對電磁作用的研究,結束了此前電、磁分離的認識,其分子電流假說揭示了磁現象的電本質,為此後電磁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英偉達圖靈
集實時光線追踪、AI、模擬和光柵化於一身,為計算機圖形帶來了根本性變革,堪稱自2006年NVIDIA CUDA GPU問世以來的一次巨大飛躍。
架構亮點:
配備專用於加速光線追踪的全新RT Core,以及面向AI推理的Tensor Core,兩者相輔相成,首次使實時光線追踪成為可能,幫助我們實現就在不久前還被認為需要數年才能做到的各種驚人創意。
架構命名背後的科學家:
以英國人工智能(AI)先驅Alan Turing(阿蘭·圖靈)的名字命名。圖靈對於人工智能的發展有諸多貢獻,提出了一種用於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試驗方法,即圖靈試驗,每年都有試驗的比賽。此外,圖靈提出的著名的圖靈機模型為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礎。
英偉達伏打
旨在將人工智能引入到各行各業中。
架構亮點:
第一個採用張量核心的架構,配備640個Tensor內核,可提供每秒超過100萬億次(TFLOPS)的深度學習性能,包含超過210億個晶體管,將CUDA內核和Tensor內核搭配使用,在GPU中提供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的性能。
架構命名背後的科學家:
以意大利電池發明者Alessandro Volta(亞歷山德羅·伏特)的名字命名,電壓(V)的計量單位也來自他。
英偉達帕斯卡
能提供更高計算能力,提供更多機遇。
架構亮點:
拥有五大技术突破,拥有显著的能效提升和性能飞跃,率先集成革新性的NVIDIA NVLink高速双向互联的架构。
架構命名背後的科學家:
以Blaise Pascal(布萊士·帕斯卡)命名,法國數學家,也是最早的機械計算器之一Pascaline的發明者。
英偉達麥克斯韋
架構亮點:
SM單元以2×2的方式排列為SMM單元,擁有更大的共享內存和更強的圖形處理能力。
架構命名背後的科學家:
以James Maxwell(詹姆斯·麥克斯韋)命名,是19世紀開發電磁輻射理論的蘇格蘭科學家。
英偉達開普勒
架構亮點:
在硬件上直接有雙精運算單元的架構,是NVIDIA第一款專注於節能的微架構。
架構命名背後的科學家:
以Johannes Kepler(約翰尼斯·開普勒)命名,這位德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以其行星運動定律而聞名。
英偉達費米
架構亮點:
NVIDIA GPU架構自初代G80以來最重大的飛躍,擁有雙精度性能和更多共享內存。
架構命名背後的科學家:
以意大利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Enrico Fermi(恩利克·費米)的名字命名,領導建立了人類第一台可控核反應堆,被譽為“原子彈之父”。
英偉達特斯拉
架構亮點:
全球機器先進的數據中心GPU加速器,有能力以前所未有的超快速度運行更大型的模擬。
架構命名背後的科學家:
以先鋒電氣工程師和發明家Nikola Tesla(尼古拉·特斯拉)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