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熊不是純食肉動物
最近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關於大熊貓和懶熊飲食的研究提供了額外的證據–證明熊和人類一樣是雜食動物並且需要的蛋白質比動物園裡給它們的少得多。
“熊不是最嚴格意義上的肉食動物,就像貓一樣,它們消耗高蛋白的飲食,”研究論文第一作者、華盛頓州立大學野生動物生物學教授Charles Robbins說道,“在動物園裡,無論是北極熊、棕熊還是懶熊,人們一直建議把它們當作高蛋白的肉食動物來餵養。當你這樣做時,你會慢慢地殺死它們。”
在單獨的測試中,科學家們給圈養的大熊貓和懶熊餵食了無限的食物以觀察它們的喜好,然後記錄它們選擇的營養狀況。
為了衡量大熊貓對竹子的偏好,研究人員通過跟嗯德克薩斯A&M大學和孟菲斯動物園的科學家合作對一對動物進行了餵養研究。他們發現,跟竹葉相比,大熊貓更喜歡木質莖稈中富含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竹稈。它們有時幾乎只吃竹稈,比如3月份98%的時間都在吃竹稈。研究人員還檢查了五個中國動物園的數據,這些動物園飼養的大熊貓已經成功地生下了後代並發現它們在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而蛋白質含量低的飲食中茁壯成長。
在幾組餵食試驗中,克利夫蘭、小石城和聖地亞哥動物園的六隻樹懶熊被提供了無限的鱷梨、烤山藥、乳清和蘋果。它們幾乎只選擇富含脂肪的鱷梨,吃了約88%的鱷梨和12%的山藥–而完全忽略了蘋果。這表明懶熊更喜歡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這可能跟它們的野生飲食白蟻和螞蟻及它們的卵和幼蟲有類似的構成。
這也跟它們在圈養中通常被餵養的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有著很大的不同。原產於印度的懶熊在美國動物園里通常只能活17年左右,比人類照顧的最大壽命少了近20年。它們最常見的死因是肝癌。
研究人員在以前對北極熊的研究中看到了類似的模式,這些研究表明,圈養的北極熊通常被餵以高蛋白飲食,如果有選擇的話它們會模仿野生北極熊的富含脂肪的飲食。動物園裡的北極熊通常比它們應該的時間早10年左右死亡,最常見的是腎臟和肝臟疾病。這兩種疾病可能是由這些器官的長期炎症引起的,可能是多年來飲食不均衡造成的。
目前的研究及以前的研究還表明,當圈養的熊被給予飲食選擇時,它們會選擇模仿野生熊的飲食的食物。
“當然有這樣一個長期存在的想法,即擁有博士學位的人類比樹懶熊或棕熊知道得多。所有這些熊都是在約5千萬年前開始進化的,就它們飲食的這個方面而言,它們比我們了解得更多。我們是第一批願意問熊的人之一。你想吃什麼?什麼能讓你感覺良好?”Robbins說道。
Robbins是WSU熊中心的創始人,該中心是美國唯一擁有灰熊圈養種群的研究機構,他研究熊的營養已有幾十年時間。他和他的研究生們在阿拉斯加的一項研究中首次開始調查它們不平衡的飲食並觀察灰熊吃鮭魚。當時,研究人員曾推測,這些熊會大口吃鮭魚、睡覺、起床、吃更多的鮭魚。
然而,他們看到這些熊會吃鮭魚,但隨後又四處遊蕩,花幾個小時尋找和吃小漿果。看到這一點,Robbins的實驗室開始調查飼養在熊中心的灰熊的飲食並發現當餵食鮭魚和漿果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組合時它們的體重增加最多。
所有八種熊或稱Ursids都有一個食肉動物的祖先,但後來進化到吃各種各樣的食物,這使它們有能力通過不直接跟常駐食肉動物競爭而擴散到更多的地區。
“這只是開闢了更多的食物資源,而不僅僅是成為一個直接的、高蛋白的食肉動物,”Robbins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