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炸個大口子我國西北變魚米之鄉?真相很驚人
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大口子,讓我國西北不再乾旱,變成魚米之鄉——這種說法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但是真的可行嗎?最近,中科院就做了一次深入的科普解讀。首先要說的是,上述想法有很多企業家、名人、科學家、領導人都提及過,並做過認真的研究,包括牟其中、馮小剛、葉篤正、錢學森、錢偉長等,結果卻令人失望。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中科院大氣所高登義研究員就此得出了明確結論:
即使把雅魯藏布大峽谷擴大到100千米寬,並從大峽谷口到我國三江源地區改變地形為斜坡,選取歷史上最強盛的西南季風年,水汽輸送也不能到達青海三江源地區。
這是因為,水汽在沿途就會凝結降落,根本到達不了長江和黃河源頭,更無法緩解我國西北乾旱狀況。
從氣象條件和地形條件來看,通過河谷來輸送水汽的設想不符合實際。
在那之後,科學界就再也沒有提過“給喜馬拉雅山開口子”的事兒。
圖自高登義
之後在2000年左右,曾慶存院士、趙思雄研究員指導陳紅和孫建華做了兩組數值試驗,再次證明無論是工程量,還是實際效果,“喜馬拉雅山開口子”都沒有可行性。
第一組數值試驗裡,假定在高原不同區域開一個寬度約300公里、長度4000公里、深度直達海平面的大口子,相當於蘇伊士運河寬度的1000倍、長度的20多倍、深度的300倍左右,工程量至少是100萬倍。
分別把大口子設在高原東部(98~101°E)、中部(95~98°E)、西部(89~92°E),模擬1998年的5個暴雨個例。
結果表明,在打開通道之後,通道內部南側水汽自南向北輸送增強,降水量增多,但是在通道北側,自北向南的干空氣也增強了,導致通道北側區域降水減少,並未見我國西北區域水汽的增加,反倒是來自孟加拉灣向我國東部的水汽輸送減少,我國東南部地區降水減少。
這主要是因為整個青藏高原主體還存在,高原北側以下沉氣流為主,通道打開之後,並不能影響高原附近的氣流,因此並未能改善西北地區的降水。
在高原中部區域開一個大口子,在口子內部南側有降水增加,北側降水減少
在高原中部區域開一個大口子所對應的大氣低層(850hPa)風場變化
第二組數值試驗模擬1998年6-7月份,並縮小工程量,從我國國境線開始往北挖,寬度1000公里,把海拔4000米以上全部挖掉,挖到青藏高原北側,長度約800公里,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70萬倍、三峽大壩的500多萬倍。
結果顯示,通道中部地區降水有所增加,月增幅約為50-200毫米,但是通道中心以外並無變化,尤其是通道入口和出口區域降水都減少了,高原北側的西北地區降水幾乎沒有變化,新疆乾旱的沙漠地區的降水並沒有增加。
這是因為,打開通道之後,雖然有來自中南半島的水汽順通道向北輸送,但是在高寒的高原地區,很快形成降水,並不能輸送到西北區域。
事實上,我國西北區域受到整個青藏高原的影響,處於下沉的氣流中,不利於形成降水。即便打開一個通道,對下沉運動也幾乎沒有影響,因此即便是看起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在大氣環流面前依然啥都算不上。
青藏高原四周向高原腹地水汽輸送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