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歸塵土歸土”,他們讓生命進入“另類永生”
在《三體2 黑暗森林》這部科幻小說中,劉慈欣對未來的喪葬假想了一種可能:當飛向太空已經成為低成本、低風險的交通方式之後,將人類骨灰帶入太空的“太空葬”將成為流行趨勢,因為外星人將佔領地球,傳統的落葉歸根思想將不得不被人們拋棄。現實世界,並沒有外星人入侵的橋段,而人類長久以來形成的落葉歸根觀念反而越發強化且追溯潮流。
原標題:「塵歸塵土歸土」,他們讓生命進入「另類永生」
近幾年,一種更低碳環保、具有生命原始意義的人類遺體堆肥喪葬不斷被人們所關注,這種被稱為「自然有機還原(Natural Organic Reduction,以下簡稱NOR)」的方式被美國一些州政府承認,並形成一種趨勢,越來越多人希望自己生命的終點可以成為植物們生命的起點。
這究竟是一次概念的炒作,又或者是人類喪葬理念的革新?如果生命的終點是回歸土地,你是否也會願意嘗試?
NOR:為殯葬融入全新「體驗」
在美國,大約有一半人選擇火葬。每一年,因火葬排放的二氧化碳達36 萬噸以上,一次火化所需的能量與一個人在一個月內消耗的能量大致相同。在全球很多地方,火葬引發的環境污染愈發嚴重,與追求碳中和與碳達峰的全球大背景形成鮮明對比,引起一些人對喪葬方式的思考。
「我猜想,當人死後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他們的親人會得到極大安慰。但為了讓逝者安息,讓生者不過於悲傷,我們需要加深自身與大自然循環的關聯。」
2013 年,當馬薩諸塞大學的建築系學生卡特里娜·斯佩德(Katrina Spade)在自己的研究生論文中構想一種新型建築時,她設想出一個「黑暗、安靜和安全」的空間,在那裡,逝者的遺體被自然而然分解,隨後成為城市土地的一部分,並得到妥善地管理。
Recompose CEO Katrina Spade 展示其產品|seattletimes
這種理念屬於「人類堆肥」概念的一部分,儘管這種做法早,在幾千年前的原始部落時期便已存在。那時,當人因各種原因失去生命,通常都會被直接土葬,回到「塵歸塵,土歸土」的狀態。但這一形式伴隨人類社會的演進幾經改變,最終,人們將死亡看作與生命同等重要的大事,形成土葬、火葬等影響至今的傳統喪葬形式,並以棺槨、墓地的形式保存。
這篇論文最直接的影響,是促使特里娜·斯佩德在畢業後進行創業,她與土壤科學家、遊說者和投資人合作,向華盛頓州提出NOR 合法化建議。
2019 年,華盛頓成為美國第一個將人類堆肥合法化的州,隨後的2021 年,科羅拉多州和俄勒岡州相繼跟進。
2022 年以來,佛蒙特州、加利福尼亞州也加入進來,正式宣布這種綠色喪葬形式的合法化,開始不斷有殯葬公司參與其中,其中就包括特里娜·斯佩德成立的Recompose、Return Home、Herland Forest 和Earth 等服務提供商。
Recompose 場景概念圖
NOR 與土葬最大的區別,在於為逝者離開世界融入了一種全新「體驗」,並給予生者更多慰藉。
這種「體驗」的源頭,在於處理遺體的過程。
當遺體衣著整潔地被放入已經加入土壤的定制容器同時,親屬可以將鮮花、信件等寄託思念的物品一併放入。隨著特製容器中加入木片、苜蓿和稻草並封閉之後,遺體將被土壤、木片、稻草當中的微生物分解,而骨頭則被專業人員取出粉碎後再放入泥土中被進一步分解。
30 天后,親屬們可以得到這些泥土,它們具有養分,能夠被用來種植花草樹木,帶著「睹物思人」的感情,這些泥土也會成為陪伴生者最好的慰藉。
正如斯佩德在論文中所提到的那樣,死後依然能成為「新生命」。
塵歸塵,土歸土
在美國,安排一場葬禮是非常複雜且昂貴的過程,並一直受到人們的抨擊。
英國著名作家傑西卡·米特福德(Jessica Mitford)在調查性新聞的經典著作《美國式死亡》(The American Way of Death)中表示,美國葬禮「操作起來非常困難和昂貴」。
Jessica Mitford 的《美國式死亡》曾經改變美國殯葬業|亞馬遜商城
在上世紀50 年代,美國的火化率只有3%-4%,而流行的土葬通常由一個窄小的棺槨、許多鮮花和防腐後的屍體打造一場精緻的葬禮,這種殯葬儀式在當時成為大眾攀比的一環,直到米特福德在書中進行揭露和呼籲後,美國的殯葬行業、新生兒護理等領域才有了新的變化。
即便如此,如今在美國,親人去世進行安葬依然是一項高額的費用。福布斯顧問(Forbes Advisor)曾依據全國殯葬監理協會(National Fune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2019 年的數據進行調查,最終得出土葬的平均費用為7,640 美元,這只包括了安葬死者的全過程,還不包括墓地的墓穴成本,如果加上墓穴,則中位數達到9,135 美元。至於火葬,其平均花費也要達到6645 美元。
從費用來說,NOR 的成本非常低,在Return Home,NOR 的成本約為5500 美元,整個過程完全透明,最終還可以選擇將遺體土壤散播到其專有林地,成為當地植物生長的養料,並允許親人隨時回訪,這些都吸引到一些支持環保以及追尋更「酷」喪葬形式的人。
並且,貫穿其中的許多環節目前仍然有降低成本的可能性。Return Home 表示,他們在每一個環節都採用了定制的機器,伴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NOR,在定制上的投入會逐漸降低。
另一方面,疫情以來,美國激增的死亡人數讓殯葬領域成為熱門。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2021 年全美死亡人數創歷史新高,達到346.5 萬人,比2020 年多約8 萬人。美疾控中心相關數據統計負責官員羅伯特·安德森指出,新冠病毒肆虐是導致去年死亡人數激增的主要原因。
Recompose 場景概念圖
《財富》記者Kat Eschner 指出,由於疫情出現的持續變異,導緻美國殯葬業出現超負荷運轉。在全美各地的疫情重災區,殯儀館、墓地和火葬場都面臨前所未有的運轉壓力。
因此,以NOR 為首的新型殯葬服務作為火葬、土葬之外的一種補充,讓人在離世之後以另一種方式成為新的生命,加之價格上具備的一定優勢,受到一些用戶的支持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依然要注意到目前NOR 存在的種種問題,最首要也是最明顯的,是遺體處理時間太長導致的服務供應短缺問題。通常從遺體變成土壤都需要30 天左右,這意味著當需求突然增加時,NOR 相較於火葬和土葬更加低效率。
而另一個問題在於,即便目前在美國已經有四個州通過了NOR 的法律,但大部分州依然無法實現NOR,所以對於這些機構來說,跨區域服務也成為阻礙。
殯葬行業的未來
生死屬於大事,殯葬行業是為數不多既要與逝者也要和生者打交道的行業,因此,還逝者尊嚴、給生者慰藉成為一項重要使命。實際上,過去多年來,矽谷在喪葬服務方面都在圍繞這一核心嘗試諸多漸進式改革,這背後暗合的不僅是綠色環保的趨勢,也包括信息化、服務化的新方向。
例如來自Y Combinator 孵化項目的「Willing」,這是一個幫助用戶訂立遺囑的服務網站,它主要包含兩個產品。首先是幫助用戶快速在線訂立遺囑,用戶只需要回答遺囑相關的問題,例如財產分配、後事安排、遺囑執行等,網站就會生成一份文檔和一份指引,向用戶講解如何使這份遺囑具有法律效力,整個過程只需要花費5 分鐘時間,並且該服務完全免費。
Willing 的另一項服務是幫助用戶尋找和比較殯儀館和墓地的在線平台,這個過程中,Willing 也會提供符合用戶要求的服務,並以此收取信息服務費用,按照創始人埃利亞姆·麥迪納的說法:「通過網絡將殯葬服務和遺產規劃兩個產業聯合起來。」以此能夠實現將美國數百萬位律師、數万個家庭經營的小殯儀館的連接。
Willing 官網頁面
再比如1000Memories 網站,側重於為逝者建立社交平台,通過這一網站用戶可以緬懷逝者,發表圖片或者故事,通過這些來連接生者,讓人們在網絡中也能有一小片追思故人的空間,儘管這樣的理念在現在看來並不新奇,但在剛出現時的確引發了人們的討論。
此外,也有一些公司開始利用AI 技術,試圖讓逝去的親人繼續陪在自己身邊。例如微軟在2017 年曾獲得一項專利批准,允許利用逝者的個人信息製作AI 聊天機器人。
這項名為「為特定人創建特定聊天機器人」的專利,詳細介紹了創建一個基於「圖像、語音數據、社交媒體帖子、電子信息」等個人信息的系統,以「創建或修改關於特定人的個性主題」。如果得以實現並面向市場,這款AI 聊天機器人便能模擬人類對話,對他人的言語做出語音或者文字回复,甚至還能通過圖像和深度信息創建出3D 模型,以實現更加真實的感覺。
實際上,考慮到老年人群在不同生命階段的不同需要,從活力階段到失能半失能階段,再到最後的臨終關懷/去世階段,老年群體的需求表現都有非常大的差異性,如同年輕人的消費具備的個性化與多樣性,在自己的「身後事」方面,老年人更需要具備豐富的選擇,這或許也是當前全世界面臨老齡化時要思考的答案,殯葬領域的改革看似漸進,卻很可能深刻影響我們的未來,無論是用NOR、AI 還是其他方式。
無論如何,全球碳中和的腳步依然不會停止,這將成為推動人類堆肥這種綠色喪葬的最強助力,在這個過程中,生命、時間、自然、土地,這一切都有了新的連接和意義,我們也不妨先將NOR 看作是一種人類再次回歸浪漫的標誌。
正如19 世紀的那位詩人華爾特·惠特曼所說:「我將我自己遺留給土地,從那裡能長出我喜愛的野草,如果你再次需要我,你可以在你的靴子底下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