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可編程光學量子存儲器問世
德國帕德博恩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首個可編程光學量子存儲器。新技術的工作原理類似於糾纏“裝配線”,其中糾纏的光子對會按順序創建並與存儲的光子結合。該研究作為“編輯推薦”發表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在量子纠缠实验方面具有重要贡献的3名科学家。量子纠缠是指在量子力学中处于纠缠态的两个或多个粒子,即便分开很远距离,有些状态也会表现得像是一个整体。而能包含多个量子粒子的纠缠系统,在实现量子算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些算法有可能用于通信、数据安全或量子计算。
但以前,試圖糾纏兩個以上的粒子只會導致非常低效的糾纏產生。在某些情況下,如果研究人員想要將兩個粒子與其他粒子聯繫起來,則需要漫長的等待,因為促進這種糾纏的互連僅以有限的概率起作用。這意味著一旦下一個合適的粒子到達,光子就不再是實驗的一部分,因為存儲量子比特狀態代表了一項重大的實驗挑戰。
研究人員解釋說:“我們現在開發了一種可編程的光學緩衝量子存儲器,它可在不同的模式——存儲模式、干涉模式和最終釋放模式之間動態地來回切換。”
在實驗裝置中,一個小的量子態可被存儲,直到產生另一個狀態,然後兩者可糾纏在一起。這使得一個大的、糾纏的量子態能夠逐個粒子地“成長”。研究團隊使用這種方法來糾纏4個和6個粒子,使其比以前的任何實驗都更有效率,成功率分別是傳統方法的9倍和35倍。
研究人員解釋說:“我們的系統允許逐漸建立越來越大的糾纏態——這比以前的任何方法都更快、更可靠、更有效。對我們來說,這代表了一個里程碑,使我們離有用的量子技術的大型糾纏態的實際應用越來越近了。”新方法可與所有常見的光子對源相結合,這意味著利用該方法,其他領域科學家也能夠獲得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