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飯後還有第二個胃來裝甜點” 竟然是真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一頓飽餐之後,感覺已經吃不下了,但是看到甜點後,依然能夠大快朵頤。明明已經吃飽了,為啥肚子還能“騰出地方”繼續吃下甜點?
Part.1甜點吸引你可不只是它好吃
吃飯時,自己做或者買的種類並不多,通常集中在兩三種食物上,當同一種食物吃的比較多的時候,從中獲得的快樂就會減少。
這是一種叫做感官特異性飽腹感(sensory-specific satiety, SSS)的現象,它是一種感官享樂現象,由法國生理學家Jacques Le Magnen於1956年提出。
通常你吃同一種食物達到一定量之後,由這種食物產生的滿足感就會下降,從而產生飽腹感,從該種食物中獲得的快樂也隨之降低。
比如聽到一首好聽的歌曲,不斷循環,聽一段時間後,也會覺得這首歌並沒有那麼吸引人。吃飯的時候我們覺得這一大桌美食很好吃,但隨著時間推移,大腦最終會對美食產生“厭倦”,進而產生飽腹感。如果此時換上甜點,由於甜點在這頓飯中是一個新的風味美食,則會導致食慾的更新,從而肚子依舊能為甜點騰出空間,即便你之前已經覺得吃的很飽了。
2001年發表在Brain上的一篇研究進一步證明了這個現象。科學家招募志願者參加吃巧克力實驗,並觀察志願者的大腦活動,每次吃完一塊巧克力後志願者被要求給自己開心程度以及是否還想吃進行打分。
儘管志願者吃的是同一種巧克力(志願者本身未被告知),但他們的評分都逐漸下降。
科學家通過觀察大腦活動,發現當他們一開始比較樂於吃巧克力時候,大腦的胼胝(pián zhī)體下區,尾內側眶額皮質(喜愛/獎勵)等比較活躍,然而當他們吃飽了的時候,海馬旁回以及尾外側眶額皮質(厭惡/懲罰)等則比較活躍。
從左到右位吃巧克力狀態增加。C圖顯示胼胝體下區域、丘腦和中腦的rCBF 減少。D圖顯示尾外側眶額皮質中rCBF的增加。圖片來源:文獻【2】研究人員還針對不同類型的巧克力進行了實驗,得到了相同結果。
所以即使正餐對你大腦的吸引力已經降低,但遇到其他食物時,例如甜點,你的大腦則會做出不同的響應。
吃巧克力不同狀態下對愉悅程度(虛線)和實線(動機)的評分。吃的越多,愉悅程度約下降,想吃巧克力的動力也下降。圖片來源:文獻【2】
Part.2 糖沒有強飽腹感
對於喜愛甜食又不想長胖的人來說,還有一個令人糟心的地方:甜點(主要是糖)不會讓人有很強的飽腹感。
当我们饥饿的时候,胃会释放一种叫饥饿荷尔蒙的激素,刺激神经传递信号给大脑告诉它需要吃饭。吃饭的时候,复杂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纤维素等会导致饥饿荷尔蒙的含量显著下降,从而缓解饥饿感,提升饱腹感。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吃糖和喝水一樣,飽腹感的維持不會很久。攝入的糖會快速分解成單醣進入血液,血糖水平上升,此時產生飽腹感,這也是為啥低血糖時吃塊糖就能快速緩解,然而胰島素也會快速降低血糖水平,使飽腹感消失。
這個過程相對比較快,加上分泌飢餓荷爾蒙的胃還是空著的,所以依舊會有飢餓感。
大腦如何感受飽腹?
圖片來源:文獻【3】當然了,現實世界裡吃甜點依舊會感覺飽,這是因為雖然甜點含糖量比較高,但也含有其他營養物質,所以並不等同於只吃糖,加上胃的牽拉感也會增加,這些刺激也會告訴大腦吃飽了。但因為其成份主要是糖,所以飽腹的感覺會弱一些。綜上所述,吃飽飯後,在SSS機制影響下甜點對大腦有吸引力,吃甜點還沒有較強飽腹感,所以在吃飽飯後我們依舊能繼續“炫”甜點啦~
Part.3大腦為什麼這樣響應
在一些想減肥的人看到這會很苦惱,然而從進化的角度來講,這其實是一種優勢。
這種機制使得我們在吃食物的時候,不會局限於某幾種食物,反而傾向於選擇更多種類的食物。
這樣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營養範圍,達到均衡飲食的目的。而進食更多種類的食物會保證我們身體不會缺少某些關鍵的營養物質,這樣的大腦響應也叫我們擁有更好的生存優勢。
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利用這種機制。
例如,学龄前儿童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一般都比较低,通俗点说就是挑食。科学家发现,如果将蔬菜和水果制作成零食类食品,并且将种类扩大,会显著提高孩子吃多种蔬菜水果的比例。
這個結果說明,學齡前兒童可能對一種食物很快感到“厭倦”,為了讓孩子的營養均衡,應該盡可能準備多種類的水果和蔬菜。
孩子挑選蔬菜和水果的個數在混合種類中比單個種類中高。左邊四個柱子是蔬菜,前三個是單個蔬菜,第四個混合蔬菜;右邊四個柱子是水果,前三個是單個水果,第四個混合水果。黑色的表示選擇了蔬菜或水果的孩子數目。
圖片來源:文獻【4】
總之,雖然知道為何飯後還能吃下甜點後並不能幫助我們克制吃甜點,但我們可以通過大腦響應機制幫助我們自己吃的更好。比如做飯時加入更多種類的食物,其中就可以包含我們平常不怎麼愛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