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古代火星生命可能已在自我引發的氣候變化中消亡
人類可能不是太陽系中第一個面臨自身活動改變其母星氣候的威脅的生命體。一個新的模型表明,古代火星曾經適合居住,足以支持產生甲烷的微生物,而它們可能已經通過對紅色星球的大氣層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而消滅了自己。
現代火星極其寒冷,比地球上的任何沙漠都要乾燥,大氣層非常稀薄。但是情況並不總是這樣–幾十年來,從漫遊車和軌道飛行器的觀察中發現了相當清晰和廣泛的古代河流、三角洲、湖泊,甚至可能是海洋的證據。而有了這些,條件應該是適合微觀生命居住的。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古代火星進行了建模,包括其地殼、大氣和氣候。最重要的是,他們增加了一個嗜氫產甲烷菌的生態模型–消耗二氧化碳和氫氣並產生甲烷的微生物–並調查了條件是否允許它們生存,以及它們可能對生態系統產生什麼影響。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Boris Sauterey說:“一旦我們產生了我們的模型,我們就把它放到火星地殼中工作–形像地說,這使我們能夠評估火星地下生物圈的合理性。如果存在這樣一個生物圈,它將如何改變火星地殼的化學成分,以及地殼中的這些過程將如何影響大氣的化學成分。”
果然,研究小組發現,微生物不僅可以在早期火星上生存,而且可以茁壯成長。模擬結果顯示,它們在地表下最初的幾百米內將是最舒適的。
接下來,研究人員修改了他們的模型,以模擬微生物可能對生態系統產生什麼樣的反饋。令他們驚訝的是,他們發現它們的統治可能是相對短暫的。這些微生物會從大氣中移除過多的氫,並以甲烷取而代之,從而在短短幾十萬年內引發全球冷卻事件。
Sauterey說:“這些微生物將面臨的問題是,火星的大氣層基本上消失了,完全變薄了,因此它們的能量來源將消失,它們將不得不找到一個替代的能量來源。除此之外,溫度會大幅下降,他們將不得不更深入地進入地殼。目前,很難說火星還能保持多久的宜居性。”
儘管這個故事很吸引人,但我們還不知道這就是實際發生的情況。大量的證據表明,火星微生物生命的條件是合適的,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它存在的證據。值得慶幸的是,這是“毅力號”探測器的主要工作之一,它目前正在搜索一個有希望的河流三角洲,以尋找生命的跡象。其他科學家認為,這些深居地下的微生物有可能在今天仍然存在。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