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打的蘋果流水的供應鏈:大陸供應商7進8出背後
在消費電子市場一片蕭瑟之下,蘋果iPhone 14 Pro系列的火爆再次證明了一個事實:需求只會遲到,但絕不會消失。回望蘋果公司走過的40多年,如果說喬布斯代表了它的仰望星空,那麼庫克則更多代表了腳踏實地的部分。
有人說蘋果贏在創新,而實際上,蘋果的創新,很大一部分正是來源於其獨一無二的供應鏈優勢。
不論是蘋果與台積電深度綁定帶來的先進工藝優勢,還是與三星各類研發專利交叉授權打造出的頂級手機屏幕,沒有強大如斯的供應鏈,我們很難遇見今天的蘋果。
在Gartner的供應鏈大師榜上,蘋果這一坐就是連續十幾年。不論是缺芯潮、爭搶稀缺先進工藝,還是疫情衝擊供應鏈,都沒有影響到蘋果核心產品的供應。
▲Gartner全球供應鏈排行TOP25,右側圓圈內為“供應鏈大師榜”企業,位於TOP25之上,來源:Gartner
從千億美元市值到萬億美元,再到今年年內直逼三萬億美元大關,蘋果公司的價值有目共睹。而庫克“一手帶大”的蘋果供應鏈,已經成為支撐起這座萬億帝國基石般的存在。
今天,業內之所以這樣關注果鏈,也是因為其半數以上的生產基地都在中國,果鏈的興衰,牽動著無數供應鏈企業的心弦。
就在剛過去的十一假期中,蘋果公佈了2021財年主要供應商名單,其中新增的中國大陸廠商有7家,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聞泰科技、水晶光電、中科三環等。當然,也有8家大陸廠商被移除,包括歐菲光。
納入名單:
▲來源:鉅亨網
移出名單:
▲來源:鉅亨網
果鏈的變動,始終吸引著中國消費電子產業從業者們的目光。
近來,從iPhone、AirPods到iPad,中國大陸果鏈向東南亞、印度的轉移之潮來勢洶洶,持續緊繃的兩岸關係以及中美之間的大國博弈,也給嚴重依賴中國大陸、中國台灣的果鏈籠上了更多不確定性,新的變革,似乎在果鏈中醞釀著。
而面對當下的來勢洶湧的市場寒潮,我們能否從果鏈中取經?接手二十多年來,庫克究竟是如何讓蘋果遍及全球的“日不落”供應鏈帝國,下成一盤棋,並始終巋然不亂?
下好“天下一盤棋”,蘋果有點狠也有點“壞”
在手機圈,國內手機廠商常常被詬病是“組裝廠”,因為不論發布會PPT上“吹”的有多亮眼,扒開背後的技術,你時常會發現,“哦,原來是這家供應鏈廠商的技術。”
其實蘋果也在“組裝”,iPhone用著來自韓國三星的屏幕、來自韓國LG的鏡頭、來自日本索尼的CMOS圖像傳感器、來自意法半導體和德州儀器的電源管理芯片、高通的5G基帶……
▲根據外媒iFixit拆解匯總整理,iFixit提到部分供應商為“推測信息”,僅供參考
華為、OPPO、vivo、小米都有自己的手機工廠,而蘋果卻要純粹依賴富士康、和碩、緯創、立訊精密來給組裝自己的iPhone手機。
蘋果的“組裝味”似乎還要更勝一籌?但當我們深入果鏈,就會發現,事實遠沒有表面看上去這樣簡單。
一句話總結,別人的供應鏈,往往真是“別人的”,蘋果的供應鏈卻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自己家的”。
1、極強的控制欲
蘋果喜歡把最重要的東西都攥在自己手裡,哪怕外包出去了,但繩子還是要自己牽著。蘋果對於供應鏈的把控,有著自己獨到的一套玩法。
首先,想拿到果鏈的入場券,你就必須要做到行業的TOP5以內,因為蘋果只對行業前五的玩家感興趣。一旦蘋果看上了一家廠商,他們就會派出專門的團隊到廠商的工廠進行考察。
具體看什麼?首先,蘋果會對於生產工藝提出高要求,這種要求有時甚至會超過行業頂尖量產工藝的指標,這就意味著,你必須在你已經做到領先的工藝上再進一步,再逼自己一把。
同時,廠商還必須保證產量的穩定和充足,畢竟一批iPhone手機的出貨量往往都是“千萬級”的。
其次,蘋果非常重視的一件事就是廠商的數字化、信息化生產能力,這一方面也是便於蘋果從遠在大洋彼岸的總部直接獲取產線的實時信息並對生產進行控制。
對於數字化生產所用到的各種操作系統、軟件,蘋果都會進行指定,並且這種指定還是強制性的。
業內曾有公開報導描述了蘋果聲學組件供應商瑞聲科技產線上的一角:產線上所有控制軟件和電腦都是蘋果的,瑞聲科技的產線負責人經常會收到蘋果的郵件,被告知產線哪裡出了問題,然後蘋果會給他開放權限,讓他去現場檢查。
形象的來說,蘋果這套玩法像極瞭如今的“遠程辦公”,蘋果管理者只需要坐在辦公室裡,動動手指,上萬公里外的生產線就會根據他的要求做出調整。
除了操作系統、軟件,產線上重要的生產設備,往往也是由蘋果投資購買並免費提供的,這種“免費”對於初入果鏈的供應商來說是有極大誘惑力的,因為他們省去了前期的巨額投入並規避了折舊風險。
但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上了蘋果這條船,再想下去,可就難了。由於從設備、系統再到軟件都是蘋果的,廠商最後往往就會逐漸成為蘋果的“獨家供應商”,專門為蘋果開發新的工藝和技術,最後,自己早已成為蘋果的“專屬資產”。
為了進一步強化供應商為自己“打工”的積極性,蘋果每個季度還會組織打分、排名,排名靠後的廠商,後續分到的訂單就會減少。
供應商們因蘋果而賺到錢,蘋果又不斷迭代新品、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供應商們就需要大力投入研發,達到蘋果的要求,提高評分、排名,爭取更多的訂單,煞有一副爭當“好學生”的態勢。
做到這裡,蘋果還是不放心,怎麼辦?那就派人駐場。蘋果有著龐大的工程師隊伍,根據公開報導,早在十年前左右,富士康最大的蘋果工廠的駐場工程師就已經接近5000人。
這些工程師每天都會到產線上了解情況,與產線負責人溝通,他們一旦發現一件不合格的產品,就會叫停整個產線,然後溝通、確認、整改。
蘋果工程師會要求供應商在12小時內找到原因並給出解釋,因此很多時候供應商都要加班加點、甚至連夜解決問題。
據了解,在中國大陸大工廠中,蘋果駐場工程師大都是30歲以上的中國人,工作壓力非常大,流動性很強。
除了投入人力、財力來控制供應商,蘋果當然也要從供應商的手裡拿到好處,這個好處,就是價格談判上的話語權。蘋果會要求廠商們把報價的所有細節信息都呈現出來,甚至細到材料費用和人工成本,以及廠商最後能拿多少利潤。
我可以讓你掙到錢,但你掙多少錢,是我說了算。這就是蘋果與供應商談判價格的邏輯。
2、“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在蘋果這種嚴苛的把控之下,供應商們可以說走的如履薄冰,那為何產業中還是有各路企業爭先恐後、擠破腦袋也想躋身果鏈呢?
表面上,蘋果對於供應鏈的把控十分嚴苛,但實際上,這種“軍事化”管理帶來的積極效益是遠大於給廠商們造成的壓力的。
比如蘋果為供應商採買設備,將資金流前置,為供應商減小了很多資金上的壓力,據報導,蘋果會給富士康這樣的大型代工廠購買70-80%的生產設備,而小一些的代工廠,蘋果會自費購買50%左右。
其次,對於供應商自己來說,蘋果既然是一位嚴師,他們必然可以藉此提高自己的技術、工藝水平,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他們掌握了生產高質量產品的一套“方法”。
雖然設備只能給蘋果用,但生產中積累的心得體會,卻是內化在了廠商自己的每一位工程師和產線工人心中。
除此之外,幾乎沒人可以比蘋果提供更大的“確定性”,以及穩定性。由於蘋果每年的iPhone新品款式一般只有3到4個,並且銷量穩定、發布日期也有著明確的節奏,供應商們就可以將心思全部放在產品上,而不用擔心明年是否還有飯吃。
前文提到,蘋果可以對產線情況實時了解、精確控制,這就讓“蘋果要多少、廠商做多少”這件事變得非常清晰明了。蘋果將交貨日期、數量傳到後台,供應商依次進行生產。要多少產多少、產多少賣多少。
這對於一家供應鏈企業來說有多麼難能可貴,已不必多言。
可以說,供應商與蘋果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既愛又恨”的微妙關係,美國《商業周刊》曾寫道,“蘋果公司是出了名的難伺候……但中國台灣的廠商們還是願意為蘋果工作。”
不得不說,蘋果雖然在把控供應鏈上,做的有點狠,甚至還有點小“壞”,但收效是實實在在的好。
3、蘋果保持創新的秘密
實際上,供應鏈廠商與蘋果這位“鍊主”之間可以形成這樣的“強聯繫”,並非易事。在供應鏈管理領域,有一個長期命題,那就是如何實現供應鏈企業之間的高效協同?
何為高效協同,就是讓整個供應鍊鍊條上的企業都能夠積極地、創造性的去發揮自己的作用、去達成目標。
實現這一點,談何容易,大部分企業與供應商之間,往往就是簡單的“下單”、“等待交付”、“到貨”這樣的機械性連接,供應商能不能完成、怎麼完成、能不能做好,都不是終端廠商想操心的事。
而蘋果徹底顛覆了這種模式,蘋果將研發和生產真正的打通了。
得益於前文提到的這種深入產線每個角落的控制,蘋果會與供應商一起研發定制設備、蘋果會與供應商存在許多技術專利的交叉授權。實際上,蘋果新品研發的大部分工作,是交由供應商來完成的。
為了做iPad 2的機身,蘋果和富士康一起將一塊2公斤重的鋁鎂合金挖空了90%,重量降低到200克。
蘋果和中國台灣宸鴻TPK聯合研發多年打造的iPhone電容式多點觸控屏,背後包含了眾多雙方交叉授權的專利技術。
對於蘋果來說,他們只做最拿手和最擅長的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
也正因如此,蘋果的研發費用佔比其實並不高。2021年,蘋果的研發投入約為219億美元,而其營收則超過了3658億美元,研發佔比約為5.9%。相比之下,華為的2021年研發投入佔比超過22%。
今天,蘋果供應鏈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良性閉環:蘋果與供應商簽訂長期供貨協議,投入資金、設備、人力與供應商共同研發技術,並率先搶占先進技術產能,實現“人無我有”。
而業內頭部供應鏈企業的主要精力都用來滿足蘋果的需求,留給其他企業的餘力自然會更少。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蘋果通過把控供應鏈,把控了行業的創新節奏,通過壟斷行業創新,保證了自身的技術領先性。
這,正是蘋果創新的源動力之一。
喬布斯用5分鐘面試通過的人,一手帶起了今天的果鏈
強硬的手段、精妙的管理,在一系列巧妙的平衡下,果鏈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創新力。
但實際上,蘋果並非從第一天起就擁有這樣夢幻的供應鏈體系,蘋果也曾在供應鏈上栽過跟頭,而蘋果供應鏈能夠走到今天,離不開蘋果現任CEOTim Cook,一個從前“別人家的孩子”的一手操盤。
說起喬布斯,可以說是全球範圍內家喻戶曉,但提起庫克,如果不是對蘋果很了解的人,似乎並不熟悉,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低調的亞拉巴馬州理工男,成為了蘋果供應鏈的救星。
▲1978年上大一的庫克
1、別人家的孩子
在《庫克傳》中,從數學老師到同事、前老闆,我們能反复看到別人形容庫克時用到了一個共同的的詞,就是“把事做好”。
庫克在“管理”方面的天賦,也在他早年打工時就已經有所展露,庫克為了賺外快,做過報童、飯館打工仔、藥房兼職人員,並抽時間參與了學校年鑑的製作,擔任業務經理。
庫克在同時打好幾份工,還兼職學校項目業務經理的情況下,庫克讓學校年鑑的銷量和廣告費都創下了新的記錄。
就是這樣一位“別人家的孩子”,在1982年畢業後,加入了IBM中業務發展最快速的PC部門。
▲1982年的IBM PC廣告
IBM當時的工廠採用了一種名為“準時生產(JIT)”的方式來運行,倉庫中幾乎沒有庫存,庫克在IBM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管理這一錯綜複雜的準時生產流程。
得益於自身的刻苦努力以及在管理方面的天賦,庫克在IBM“高潛人才計劃”中排到了第一名,1994年離開IBM時,庫克已成為IBM PC業務部門負責北美製造和物流的總監。
在輾轉了PC行業頭部供應商IE、1997年加入全球最大PC製造商康柏後,庫克終於在1998年3月11日加入了蘋果。
他自己在《庫克傳》說:“喬布斯面試我最開始的5分鐘,我就決定拋棄所有的謹慎和邏輯,加入蘋果。”
這句話後來也為人津津樂道,在許多場合被反复提及。
其實喬布斯對於供應鏈管理的理念與庫克有很多共同之處,比如對於時間、效率的極致優化,但無奈喬布斯缺少的不是想法,而是一位得力的干將,庫克,正是此人。
2、收拾蘋果爛攤子
“庫克對於庫存的厭惡,就像喬布斯對於拙劣設計的厭惡一樣。”《庫克傳》中寫道。庫克在描述堆積如山的庫存時,用到的詞語是“喪盡天良”。
最初,蘋果也是一家從設計到生產製造,再到銷售都一攬子全包的公司,就像今天的英特爾。1994年,蘋果作為全球第二大電腦公司,有三家自己的工廠,分佈於加利福尼亞州、愛爾蘭和新加坡。當時蘋果雇了13000多名員工。
1997年前後,由於銷量遠不及預期,蘋果的庫存問題甚至一度導致公司瀕臨破產,而蘋果組裝生產的過程也被當時的人用“混亂不堪”來形容。
在庫克1998年加入蘋果後,他做的幾件事,直到現在還深深影響著果鏈的發展,可以說給果鏈“定調”了。
庫克削減了供應商的數量,並且挨家挨戶走訪,對價格和品質要求都非常苛刻。為了實現蘋果與供應商信息系統的打通,蘋果直接投資了德國思愛普公司當時最先進的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SAP。
藉此,蘋果就可以基於銷售預測以及零售渠道的庫存統計,隨時對產量進行微調,避免庫存積壓。
是不是看著有些眼熟?沒錯,庫克對於蘋果供應鏈最初的改變,一直被沿用至今。
庫克這個人還做了一件至今仍被供應鏈管理界譽為經典的事,為了應對節假日期間的運力短缺,庫克直接提前預定了1億美元的航空運力,保證iMac G3以最快速度送到用戶手中。
今天,當富士康鄭州工廠的iPhone新鮮出爐時,它們將由快遞公司直接用專機運送到美國肯塔基州的物流中心,最終到達蘋果舊金山的銷售網點,中間用時不超過72小時。
3、庫克與中國
很多人不知道,喬布斯終其一生都沒有來過中國,但庫克,卻是果鏈大陸供應商的常客,庫克對於中國市場,也一直興趣濃厚。
1998年左右,庫克剛剛接手蘋果供應鏈,就將筆記本電腦的生產外包給了中國台灣的廣達(Quanta)和致勝電子(Alpha Top)。直到今天,廣達仍然是蘋果Mac電腦的生產商之一。
1999年,庫克掌管下的蘋果開始了與富士康的第一次牽手,多年前,在Apple II機型上,蘋果與富士康曾有過短暫的合作。
從表面上來看,庫克選擇中國,是因為勞動力成本更低。但實際上,勞動力成本與iPhone其他零部件以及材料成本相比,只佔據極小的一部分。以iPhone 12 Pro Max來計算,組裝和測試環節全算上,成本大約佔比不到4%。
實際上,像富士康這樣規模龐大的代工廠,其核心優勢在於靈活性。富士康鄭州廠區的人數曾一度超過30萬人,相當於一座小城市了。工人都工作、生活在園區內部,園區裡各類設施一應俱全。
這樣就使得組裝生產的隊伍可以24小時待命,隨時被靈活調撥。為什麼這對於蘋果來說如此重要?蘋果的需求量調整非常精確就意味著調整可能非常頻繁,甚至會有突發情況。
比如初代iPhone在上市前幾週,喬布斯突然決定將塑料屏幕換成玻璃屏幕,因為他發現塑料屏幕在褲兜里會被鑰匙刮花。幾週後,8000多名工人在產線上輪班工作,幾天之內,讓改版後的iPhone出貨訂單超過了1萬部。
庫克加入蘋果的二十多年,一手建立起蘋果供應鏈江山並使其穩固擴大。而果鏈走到今天,蘋果與中國廠商產生如此多的“愛恨糾葛”,也離不開庫克。
新變革悄然而至,蘋果的供應鏈藝術還玩得轉嗎?
在強大供應鍊和庫克優秀操盤手的加持下,蘋果市值正向三萬億美元發起一次次沖擊,而庫克也在蘋果CEO的職位上坐了十一年。
今天,面向未來,果鏈中正悄然醞釀著新的變革,強大的供應鏈還能否成為蘋果創新的源泉,中國大陸供應鏈的地位又將如何發展,值得深入探討。
蘋果離不開中國,離不開中國大陸果鏈,但蘋果的確已經在籌備“後手”了。
如今,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正在帶來一種新的“逆全球化”趨勢,在科技產業的發展中,國家開始插手參與,來決定企業要做的事情,甚至強制企業“站隊”。
這也給全球供應鏈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供應鏈管理變得更加複雜,要考慮更多經濟、技術之外的因素,對於蘋果這樣一家供應商遍及中國大陸、中國台灣、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的廠商來說,挑戰尤為明顯。
1、越南印度“接盤俠”要上位
蘋果分析師郭明祺曾給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蘋果要考慮地緣政治風險對於供應鏈供應效率的影響,因此蘋果可能會要求中國供應商建立更多的非中國生產基地。
目前蘋果供應鏈中的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廠商,的確正在將部分生產基地向東南亞、印度等地轉移。
根據摩根大通報告,到今年年底,蘋果將有約5%的iPhone 14產能轉移到印度,而此前印度通常只負責一些舊型號的iPhone手機代工。
除了印度,越南也將提升Apple Watch、AirPods等產品的生產佔比,甚至後續也在為iPhone、Mac電腦以及iPad的生產做準備。
摩根大通預計,到2025年,蘋果將有約四分之一的產品在中國境外生產,包括Mac、iPad、Apple Watch和AirPods。
不過有一點要清楚,果鏈的轉移並非是今年才開始的事情,其實國內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舜宇光學等果鏈頭部玩家,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在印度、越南等地佈局工廠,果鏈的轉移,或許並非一定要與“政治”掛鉤,或許更多只是產業升級的內在邏輯規律使然。
另一方面,在蘋果供應鏈所有工廠中,中國工廠數量佔比大約在48%左右,接近一半,有297座,中國大陸在果鏈中的核心地位,短時間內難以被撼動。
▲蘋果供應鏈工廠數量分佈情況,來源:Technode
具體來看果鏈企業從中國大陸轉移走的業務,幾乎均為最低端的組裝環節,也就是說,這些承接轉移的國家,仍然要向中國大陸、中國台灣進口關鍵零部件,而他們只負責最後的組裝環節。
實際上,國內廠商將價值鏈最低端的這一部分轉移出去後,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運營成本,更利於將重心放在技術轉型升級上。
從2021年蘋果發布的TOP200供應商名單中我們就可以看到,蘋果增加了不少價值更高、技術密集型的中國大陸企業作為供應商,例如在手機屏幕、光學鏡頭、傳感器、存儲芯片等領域。
比如兆易創新和天馬微電子的入局都表明中國企業開始更多在一些蘋果核心零部件領域加深參與度。
繼去年為iPhone 13供應屏幕後,京東方今年還將繼續為蘋果iPhone 14系列供應AM OLED屏幕,預計出貨量在4000-5000萬塊左右。
而舜宇光學更是成為了蘋果最新iPhone 14系列主攝鏡頭的最主要供應商,佔比超過中國台灣大立光和玉晶光郭明祺預測,“未來舜宇光學取得任何蘋果訂單,都會以成為最主要供應商為目標。”
2、大陸廠商仍然“缺席”核心零部件
看到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一面。
雖然今天的蘋果仍然重度依賴中國大陸供應商,但在核心技術零部件方面,蘋果大部分仍採用的是“自己人”供應。
▲iPhone 14 Pro Max主板元器件,來源:iFixit
從前不久蘋果最新發布的供應商名單中我們也可以略窺一二。根據供應鏈信息,新晉的聞泰科技在果鏈中主要負責Mac電腦的組裝以及未來攝像頭模組的供貨,而水晶光電則為蘋果供應光學零組件。
其他一些新進入果鏈的大陸供應商,主要以供應各類材料相關產品居多。
細細看來,例如處理器、基帶芯片、相機模組、屏幕模組、存儲器件、非電子部件和射頻器件等幾類大約佔據近80%成本的零部件,幾乎全部來自於歐美日韓。
▲根據外媒iFixit拆解匯總整理,iFixit提到部分供應商為“推測信息”,僅供參考
最關鍵的處理器更是掌握在蘋果自己手中。蘋果iPhone的關鍵供應商可以說都來自於沒有任何政治風險的國家,從而保證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人”手裡。
如果“有朝一日”,蘋果不得已要做出一些取捨,那麼大陸供應商並非是不可替代的。
當然,不論果鏈廠商的工廠建在哪裡,只要蘋果供應鏈這一套鐵打的玩法沒有變、蘋果對供應鏈的深度掌控沒有變,蘋果供應鏈的優勢就會依然穩固。
只不過,現在蘋果想下好供應鏈“天下一盤棋”,難度顯然高了不少。
結語:逆全球化大潮或賦予果鏈新玩法
深入果鏈後,我們不難發現,其強大之處在於生態化、體系化,這種供應鏈的良性閉環已經成為蘋果核心優勢,具有不可替代性,在蘋果自身品牌、產品、技術的加持下,極難被複製。
今天果鏈中的不穩定性因素正在增加,產業轉移悄然進行,而更多的機遇也湧現出來。要么咬緊牙關打入核心領域,要么進一步脫離蘋果的牢固控制,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果鏈企業們的玩法,或許將大不相同。
來源:智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