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明愛因斯坦錯了的量子科學為何等了40多年才拿諾獎?專家:看懂的人太少
20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公佈了,這次給了三位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家,分別是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約翰·克勞澤John F. Clauser以及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該獎以表彰他們在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他們通過光子糾纏實驗,確定貝爾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不成立,並開創了量子信息這一學科。
據悉,獲獎者將獲得一份證書、金質獎章和獎金。2022年諾貝爾獎各個獎項的獎金是1000萬瑞典克朗,按當前匯率,約合650萬元人民幣。
這個研究有什麼意義?量子力學對大部分人來說都太高深了,甚至連愛因斯坦在這方面都有過錯誤的論斷,他曾認為量子糾纏違背定域實在論,表示量子力學的標準表述不具完備性。
直到1964年,英國物理學家約翰·貝爾(John Bell)提出了著名的貝爾不等式,其精髓是“世界是非定域性的,不可以用局域變量來確定。
在貝爾不等式提出之後,不少科學家都在研究這一理論,而今年這三位獲得諾獎的科學家的工作就是證明了這個等式,而且是1980年代,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約翰·克勞澤John F. Clauser證明了量子力學的理論性,安東·塞林格進一步將量子力學從理論推向應用,發現糾纏的量子態具有存儲、傳輸和處理信息的潛力。
他們的研究不僅證明了愛因斯坦的論斷錯了,還為今天的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等科技奠定了基礎。
這種研究應該在40多年前的80年代就獲得諾獎,為什麼40多年後的現在才拿到諾獎?對此,日內瓦大學量子密碼學專家、ID Quantique聯合創始人尼古拉斯·吉森表示,諾貝爾獎之所以那麼晚才獎勵給證明量子力學的科學家,是因為世界上懂得貝爾不等式的人少之又少。
“直到今天,仍然只有非常非常少的人理解了貝爾不等式,非定域隨機性的想法也是後來才出現的,隨機事件可能發生在多個不同的地方仍然非常違反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