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火星還是進廠擰螺絲?特斯拉要量產人形機器人將如何改變生活
一年前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作為彩蛋出現在特斯拉AI(人工智能)日上,震驚四座;一年之後,原型機亮相,具象了的擎天柱反而吊起了更多人的胃口:特斯拉為何要造機器人?技術到底行不行?
10月1日,全球科技圈和汽車圈的目光無疑都聚焦在擎天柱身上。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一直被稱作“矽谷鋼鐵俠”,對於馬斯克的機器人,外界似乎抱有更高期待,甚至希望其能夠像電影中鋼鐵俠的AI管家賈維斯一樣驚艷。
不過,擎天柱原型機的現身令不少人大失所望,與人們早已熟知的波士頓動力人形機器人阿特拉斯(Atlas)、本田人形機器人阿西莫(ASIMO)相比,擎天柱行動遲緩、步履蹣跚,甚至被網友戲稱作“阿特拉斯的爺爺”。
特斯拉擎天柱
本田阿西莫
波士頓動力阿特拉斯,來自官網BBC
在報導中稱,對於特斯拉轉向機器人技術,不少投資者和金融分析師表示懷疑,他們認為特斯拉應將重點放在更接近核心業務——電動汽車相關的項目上。
當然,馬斯克並不這麼認為。他表示,特斯拉的目標是生產數百萬台擎天柱,而這將為人類文明帶來根本性改變。
擎天柱將進廠擰螺絲?
作為一名商人,馬斯克勢必不會讓擎天柱只呆在實驗室中。對於擎天柱的規模化量產,馬斯克已經給出了時限:3-5年。同時,他預估量產機器人最終價格將達到2萬美元以下。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機器人學教授Henri Ben Amor對此表示,馬斯克2萬美元的目標價是一個“好提議”,因為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高達10萬美元。
不過他也提到:“這種雄心壯志與他們所提出的內容之間存在一些差異。”“說到靈巧、速度、穩定行走的能力等等,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對於擎天柱的用途,業內似乎也充滿了爭議。
“我們的目標是盡快製造出有用的人形機器人,”馬斯克在AI日上多次強調。
他承認說,今天有可用的機器人,似乎能夠做更多的事情,但與他們不同的是,擎天柱旨在大規模生產,多達數百萬台。
他還補充說,實現這一目標將給人類的文明帶來根本性改變。
然而卡內基梅隆大學機械工程教授Aaron Johnson評價說,機器人的需求值得商榷。“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如此迅速地達到了這個水平。不過現在仍不確定的是,這數百萬個機器人,他們的使用場景將會是什麼樣的?”
在社交媒體上,網友對於擎天柱的使用場景腦洞大開,既有猜測其將被用於殖民火星的,也有人認為它只會在特斯拉超級工廠的生產線上,而特斯拉方面已經透露過,擎天柱將會最先在特斯拉工廠中進行使用測試。
《華爾街日報》在文章中表示,馬斯克最初介紹特斯拉機器人時,表示該機器人將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將會對勞動力市場產生廣泛影響。
該文章還進一步提到,特斯拉自身正面臨著自動化的問題。早期,特斯拉試圖通過高度自動化來擴大汽車生產規模,但此舉遭受挫折,公司不得不嚴重依賴於工廠工人。此後馬斯克在Twitter上表示“人類被低估了”。
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學教授Chris Atkeson表示,圍繞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一大問題是其核心目的。他說,如果特斯拉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製造能力,那麼四足機器人可能比人形機器人更好用,部分原因是腿多有利於保持平衡。
造機器人,特斯拉真的不如波士頓動力?
在AI日上,特斯拉展示的僅是人形機器人的原型,馬斯克及其團隊也毫不掩飾這款機器人距離成熟尚遠,特斯拉甚至還搬出了未完工的下一代擎天柱原型來讓觀眾取笑。
對於這款還在研發階段的產品,其性能究竟如何外界還難以測評,不過不少業內人士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出了對特斯拉研發進展的肯定。美國科技媒體CNET也在文章中評價道,“這個機器人看起來不像其他一些機器人那樣華麗,比如波士頓動力公司會跑酷的阿特拉斯,但它是特斯拉在不到八個月的時間裡組裝起來的。”
CNET還表示,像波士頓動力這樣的競爭對手,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人形機器人,但到目前為止只生產了原型。日常更常見的則是功能有限的機器人,如輪式送貨機器人或亞馬遜的Astro,這就是一款配備了輪子的家用平板電腦。
不過也有不少分析人士對特斯拉製造機器人的能力表示出了懷疑。
“如果特斯拉或任何其他公司能夠以相對較低的成本開發出可工作、功能強大、有效的機器人,那麼它將對現代經濟和社會造成難以想像的巨大改變。倉庫工人、快餐工人、看門人、工廠工人、建築工人、女傭、園林綠化工人、物流人員以及庫存文員都將是高級人形機器人所擔任的角色。”《福布斯雜誌》寫道,“但是機器人專家質疑的是,特斯拉是否真的具備交付這種機器人的能力。”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Diana Rus對《福布斯雜誌》表示,“你涵蓋越多,做得好的就越少”,這正是為什麼人類今天擁有的多數機器人都並不具備人形的原因。
“機器人執行任務的效率與機器人所具備的功能種類之間存在一種權衡,”Rus認為,機器人應該是模塊化的,按照不同需求來進行組裝。
其實持有與Rus類似觀點的人並不少見,人形機器人出現多年,但始終未能真正實現商業化。尤其是2022年3月本田“20多歲”的人形機器人阿西莫宣布退役,更讓不少人對人形機器人的可行性產生了質疑。
也有分析人士在社交媒體中表示,要從特斯拉人工智能生態的角度來看待這一人形機器人,汽車、機器人和自動駕駛、DOJO超級計算機可以形成閉環,DOJO和自動駕駛系統充當“大腦”,汽車和機器人則在物理空間中拓展認知,再反過來訓練“大腦”,最終的成果或許比一個會跑酷的機器人更能影響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