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全球變暖給傳統飲食帶來嚴峻挑戰
據日本《朝日新聞》9月20日報導,固定的早餐食譜正在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有關全球變暖的思考當從餐桌開始。報導稱,閃爍著銀白色光澤的越光大米,入口咀嚼的一剎那,軟糯彈牙,齒頰留香。傳統的日式早餐當然少不了一碗米飯。
新潟县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稻米产区,刈羽村的稻农安泽才一今年73岁,他一直以自己亲手栽种的越光大米为傲。
8月中旬,稻子結了穗,約20畝的稻田地鬱鬱蔥蔥,可連日攀升的氣溫讓安澤繃緊了神經。
如果盂蘭盆節前後氣溫過高,澱粉就無法正常蓄積,米粒就會失去晶瑩的色澤,變得渾濁,也就是被稱為“白未熟粒”的劣質米。據農林水產省統計,如果出穗後的20天時間里平均氣溫達到26℃以上,“白未熟粒”的比例就會增加。
从2020年起,安泽开始试种新潟大学三井敏明教授研发的耐高温新品种“越光新潟大学NU1号”,果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在使用同樣栽培方式的情況下,通常的越光米約有半數能夠列入一等米行列,但新品種幾乎全部屬於一等米。安澤對此頗為驚訝:“味道上沒什麼變化,投入的時間精力和成本也沒什麼變化。”
報導稱,全球變暖對於稻米種植的影響正在成為日本全國面臨的嚴峻問題。
一些國家級研究機構認為,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繼續上升,日本稻米產量將在本世紀末降至2000年80%的水平,“白未熟粒”發生率增加到約40%。
另一方面,水田是主要溫室氣體甲烷的主要排放源。一種有效降低水田排放量的方法是在夏季將水田中的水全部抽乾,人為延長“中曬”的時長。
產生甲烷的細菌存在於土壤中,但在有氧氣的情況下就會停止活動。如果抽乾水分讓土壤變得乾燥,氧氣就能輸送到土壤中。有研究數據顯示,將“中曬”時間延長一周,遏制甲烷排放的效果就能提高三成。在熱心環保事業的滋賀縣,縣內的近四成水田都在採取延長“中曬”週期的辦法。
烤製鹽漬鮭魚也是日式早餐中常見的一道菜,日本國內八成的鮭魚來自北海道。
去年9月下旬的一天,大津漁協負責人中村純也望著眼前的海水頗感不安,海裡彷彿混入了泥漿,海水變成茶色,這是赤潮來了,定置網中開始出現死魚。
死掉的鮭魚在整個捕魚季多達1萬條以上。去年秋天的漁獲不足前年的一半。中村說:“我幹這行30多年了,從來沒見過這麼嚴重的赤潮。今年要是再來恐怕就撐不下去了,誰知道還會發生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引發赤潮的導火索可能是海洋熱浪。去年7月底到8月初,北海道以東廣闊海域的海水溫度比往年的平均值最多高出6℃。雖然在盂蘭盆節後熱浪消退,但赤潮接踵而至。
形成赤潮的是一種名為鞍狀凱倫藻的浮游植物。北海道道立綜合研究機構等方面的分析認為,日本此前從未有過赤潮災害報告。海洋熱浪消退之際,富養低溫水體上升,可能由此造成大規模赤潮。水產資源研究所寒流第一組組長黑田寬說:“2010年後,全球多地在經歷海洋熱浪後都出現過赤潮。”今年夏天北海道近海也出現過海洋熱浪。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指出,在全球變暖加劇的同時,海洋熱浪發生的頻率也在上升,或將給海洋生態系統和依賴海洋生態系統的人類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