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出口美國還有戲嗎?聯乘會崔東樹:衝擊沒外界預期嚴重
15日A股放量下跌,儲能、電動車等新能源板塊領跌,新能源賽道集體回調。16日開盤,Wind汽車零部件指數報7766.28點,低於昨日收盤,近20日已下跌13.86%。能源出海指數報2507.30點,同樣低於昨日收盤,近20日已下跌13.33%。TOPcon電池指數報2823.88點。
新能源板塊將繼續殺跌還是有望止跌企穩?美國《通脹消減法案》是否真會影響新能源產業出口?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會產生一定程度衝擊,但衝擊應該沒有像外界預期的那樣嚴重。”他分析表示,即便算上補貼後,多數美國電動車價格還要高於我國企業生產的電動車價格。
“衝擊應該沒有外界預期的那樣嚴重”
第一財經: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將於2023年生效。如何理解其內涵,這是否是一種非實質性關稅貿易壁壘?
崔東樹: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消費者提供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的前提是,汽車包括上游電池及礦產原材料需在北美生產和組裝,這可以理解成變相對非美汽車企業惡意加徵關稅。對內提供多少補貼,對外就加徵了多少關稅。
“非實質性關稅貿易壁壘”應該理解為廣泛的高成本壁壘,主要是針對所有不達標企業。但由於達標的企業很少,因此對消費者產生實際壓力不會太大。
但也要認識到,無論是提供補貼還是加徵關稅,美國本土消費者未必會因此受益。
第一財經: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是否會對海外汽車品牌進入美國市場形成一定程度衝擊?
崔東樹:會產生一定程度衝擊,但衝擊應該沒有像外界預期的那樣嚴重。而且我們認為,未來中國整車出口到美國還存在一定的機會。即使不拿美國政府的補貼,我們的產品在美國也有一定競爭力。美國電動車市場存在一定空間,我們能否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尤其在我們的小微型電動車在全球具有絕對競爭力的背景之下。
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中國電動車企業來說其實只是一個小阻礙,這個小阻礙能不能邁過去,取決於你的競爭力是不是足夠強。美國政府對本土企業提供補貼也好,還是為其他國家企業施加關稅也罷。只要你的產品競爭力足夠強,就不會對其有所畏懼。
中國電動車企業的一大優勢在於價格低廉。如果購買在美國製造的新電動車,美國政府對消費者提供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但在算上補貼後,多數美國電動車的價格還要高於我國企業生產的電動車價格。
比如說,一台特斯拉的車要賣30萬元左右,我們一台A級的SUV差不多是20多萬元。這之中已經有了20%以上的價差,那麼消費者更願意買哪種車?如此這個7500美元的“坎”不就邁過去了嗎?
“成本優勢”
第一財經:無論是傳統汽車還是電動車行業,市場競爭都十分激烈。在此背景下,中國車企應如何在國際市場上提振自身競爭力?
崔東樹:中國電動車產品價格低廉的主要原因來自成本優勢。我國具有完備的汽車產業鏈,且規模體量也十分龐大,此種規模效應拉低了汽車的生產成本。從市場份額來看,與手機行業的發展歷程一樣,目前電動車品牌正不斷出清,最後僅會剩下幾家企業。我國電動車企業居於全球前列,當對手逐漸離開這個行業後,我國電動車品牌的相對競爭力自然將有所提高。
第一財經:我國電動車企業的競爭力的確在不斷提升,但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國電動車企業在歐洲、美國的銷量排名很少進入到前十。這是否說明我國電動車企業在打造國際競爭力方面還存在一定距離?
崔東樹:的確,在歐美市場,我國電動車品牌還屬於一個初級發展的階段。對於海外品牌來說,想進入前十還是一個挺難的事情。尤其像歐洲市場本來就相對封閉,消費者一直喜歡購買本土車。
但此事也需要換一個角度理解。比如說像東風易捷特EX1車型在中國的銷量一般,但在歐洲的銷量表現就超強,其實其本身是雷諾的車型,就是貼牌到雷諾去。這說明其實汽車銷量本身可能更反映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度,而不僅是產品本身的性價比等因素。我國電動車企業還需提高自身的品牌競爭力。
如何拓展美國市場
第一財經:在美國《削減通脹法案》生效後,想要拓展美國市場的企業應如何應對?去當地建廠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衝擊嗎?
崔東樹:電動車、電池企業在美國建廠可以獲得補貼,但未必會解決實際問題。因為如果想要獲得美國政府的補貼,需要使用美國或其自由貿易協定夥伴的礦物原材料,這可能將提高企業的上游原材料成本。此外,美國的人工費也相對較高。這意味著,在美國建廠將大大提高企業整體的生產成本。這麼一算,雖然企業獲得了補貼,但其他成本有所提高,這個做法未必那麼划算。
中國電動車企業更應關注美國電動車市場的空間在哪裡,消費者的需求在哪裡。目前特斯拉在美國電動車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特斯拉的車都屬於高端車型,再往下的車型並不多。像我國很多電動車企業賣的車都在2萬~3萬美元之間,這就有可能填補特斯拉留下的市場空白。
加之我國電動車在智能化方面相對領先,A級車用電量差不多僅使用60~70度電,設計外觀也不斷提升,在性價比較高的背景下,我國電動車有望獲得美國消費者更多青睞。
一直以來,美國汽車品牌對中低端市場的重視度都不是很高,並不擅長造這些車。而我國汽車品牌在這一方面一直有較大優勢,那麼未來市場必然還要給我們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