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二維磁體中“看到”旋轉的準粒子
所有的磁體都含有被稱為磁子的旋轉類粒子。所有的磁鐵都是如此,從掛在冰箱上的簡單紀念品,到給你的電腦提供內存存儲的光盤,再到研究實驗室中使用的強大版本。一個磁子的旋轉方向可以影響其相鄰的磁子,而相鄰的磁子又會影響其相鄰的磁子的旋轉,以此類推,就產生了所謂的自旋波。自旋波有可能比電更有效地傳輸信息,而且磁子可以作為“量子互連”,將量子比特“粘合”在一起,形成強大的計算機。
儘管磁子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如果沒有龐大的實驗室設備,它們往往很難被檢測到。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朱曉陽的說法,這樣的設置對於進行實驗是沒有問題的,但對於開發設備,如磁子設備和所謂的自旋電子學,則不適用。然而,有了合適的材料,看到磁子可以變得簡單得多:一種叫做溴化鉻的磁性半導體,可以被剝離成原子般薄的二維層,由化學系教授Xavier Roy的實驗室合成。
在9月7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新文章中,朱曉陽和哥倫比亞大學、華盛頓大學、紐約大學和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合作者表明,溴化鉻中的磁子可以與另一種叫做激子的準粒子配對,後者會發光,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看到”旋轉的準粒子的機制。
當他們用光擾動磁子時,他們觀察到激子在近紅外範圍內的振盪,這幾乎是肉眼可見的。朱曉陽說:“我們第一次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光學效應看到磁子。”
朱曉陽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第一作者Youn Jun (Eunice) Bae說,這些結果可以被看作是量子轉換,或者是一個“量子”能量向另一個能量的轉換。Bae解釋說,激子的能量比磁子的能量大四個數量級;現在,由於它們配對得如此強烈,我們可以輕易地觀察到磁子的微小變化。這種傳導有朝一日可能使研究人員能夠建立量子信息網絡,從基於自旋的量子比特–它們通常需要位於彼此的幾毫米範圍內–獲取信息,並將其轉換為光,一種能夠通過光纖將信息傳輸到數百英里以外的能量形式。
朱曉陽說,相干時間–即振盪可以持續的時間–也很了不起,比實驗中的5納秒極限持續得更久。這種現象可以超過7微米,甚至在溴化鉻器件僅由兩個原子薄層製成時也能持續存在,這提高了建造納米級自旋電子器件的可能性。這些設備有朝一日可能成為當今電子產品的更有效替代品。與電流中的電子在行進中遇到阻力不同,自旋波中實際上沒有粒子在運動。
從這裡開始,科學家們計劃探索溴化鉻的量子信息潛力,以及其他候選材料。朱曉陽說:“在MRSEC和EFRC,我們正在探索幾種二維材料的量子特性,你可以像紙一樣堆疊起來,創造各種新的物理現象。”
例如,如果能在其他種類的磁性半導體中找到磁子-激子耦合,並具有與溴化鉻稍有不同的性質,它們可能會以更廣泛的顏色發射出光。朱曉陽說:“我們正在組裝工具箱,以構建具有可定制特性的新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