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探月工程有新進展嫦娥六號產品基本上已經生產完畢
據國家航天局的消息,我國探月工程有了新的進展。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在接受總台記者採訪時表示:探月工程四期任務已獲國家批复,目前進展順利。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這三個任務將在未來十年之內陸續實施。其中,嫦娥六號是嫦娥五號的備份,具備採樣返回的功能,它將前往月球背面執行任務。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嫦娥六號產品基本上已經生產完畢,考慮到為了我們對月球能有更好的認知,結合嫦娥四號第一次到月背,因此我們經過前期的工程師、科學家論證,我們也考慮到月球的背面採樣返回,那這個樣品也是更加的珍貴。
劉繼忠介紹,探月工程四期目前進展順利,嫦娥七號正在研製中,後續將對月球南極進行探測,還將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我們這些任務的目的,是為建月球的科研站打下基礎。因此這裡有很多的技術需要去攻關,同時需要對月球的能源要去勘察,挑戰非常大,但有前面的基礎,有我們一支非常優秀的隊伍,我相信我們都能取得成功。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公佈的計劃,對月球南極的探索將由嫦娥六號和七號來完成,而嫦娥八號則將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為建設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
嫦娥六號如何在月球背面“挖土”?
據中新網報導,為實現月球採樣,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帶領科研團隊走訪了許多地質學家和相關研究單位,學習在地球上“挖土”的經驗,包括挖土方法、設備等。在他看來,前往月球要靠航天技術,但更熟悉“挖土”的是地質研究者。
研製月球採樣設備需要攻關不少難題,比如如何保持月壤樣品罐子的真空狀態、採樣設備如何適應月球表面的高溫工作環境等。胡浩指出,由於著月面積很小,嫦娥五號究竟會落在岩石上還是土坑中,很難預知,因此,月壤採集器需要適應更為寬泛的採樣環境,確保即使著陸在地質堅硬處,也能採集到樣品。
據悉,嫦娥五號任務採用了表取和鑽取兩種“挖土”模式。胡浩透露,科研團隊其實設計了“鏟”和“抓”兩種表取採樣方法,由於鏟取順利,團隊沒有再用抓取模式,鑽取主要針對較硬的地質,需保證“鑽得進去,兜得上來”。
相比嫦娥五號在月球正面採樣,嫦娥六號任務面臨通信難題。胡浩指出,在月球背面無法實現電波傳輸,需要藉助中繼衛星,這意味著信息傳輸要“拐個彎”才能到達地球,傳輸環節增加,可能會導致一定誤差。
另外,嫦娥五號約48小時的“挖土”“打包”過程中,月地通信始終暢通,地面可以實時監測探測器情況。胡浩稱,這在月球背面難以實現,中繼衛星不可能始終位於上方將信息傳回,地面科研人員無法每時每刻掌握嫦娥六號的執行情況,這些都可能給任務帶來風險。
嫦娥六號是嫦娥五號的備份(圖為嫦娥五號) 圖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嫦娥六號國產化率又提高
據悉,中國探月工程的國產化率如今已經十分可觀。胡浩曾做過統計,嫦娥一號任務的國產化率超80%,但進口器件所佔經費也超80%,嫦娥五號任務中,國產化率達95%以上,引進器件所佔經費大幅下降,約20%左右。
胡浩指出,這十幾年的研製過程中,中國電子器件發展很快,對進口器件的替代效果明顯,嫦娥六號雖然是嫦娥五號的備份,已形成產品,但從目前情況看,國產化率又有進一步提高。
他強調,航天雖然是高技術高風險的複雜系統,但它終歸是製造業,必須有器件、有材料、有設備,需要各方面的大國工匠,同時也能為國家帶來實質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