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砍向SHEIN,一場千億美金公司的對決
拼多多正在出海,歐美老鐵用戶暫時還體驗不到“砍一刀”的中國拉新玩法,但對手SHEIN 或許能體驗到“被砍一刀”的滋味。9 月1 日,拼多多跨境電商平台“Temu”正式在海外上線,據界面報導,Temu 首站選擇北美,定位偏向於中端用戶,9 月1 日~9 月15 日為測試階段,之後將開放全量售賣。相較於國內拼多多堪稱“花哨”的界面設計,Temu 採用了歐美用戶更為接受的簡潔風格,商品圖片質量較高,沒有繁複的運營活動,也沒有其在國內市場賴以封神的“砍一刀”及拼團設計,更接近於傳統B2C 貨架式電商。
這也不難理解,歐美用戶在產品使用以及社交分享習慣上都與國內不同,有業內人士認為“砍一刀”模式很容易引起用戶反感以及大量投訴。
而從商品品類來看,目前Temu 主頁促銷圖片以及品類導航,主要集中在女裝、鞋子、箱包、珠寶配飾等品類,夏季女裝價格多在20 美元以下,許多飾品的價格則不超過10 美元。
這樣的選品定價策略不免令人猜測,拼多多出海恐怕是盯上了SHEIN(希音)的飯碗。後者同樣發源於中國,作為主營女裝等時尚用品的B2C 跨境電商巨頭,近幾年在全球範圍迅速擴張——其2022 年上半年SHEIN 銷售額突破了160 億美元,同比增速超50%,有望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完成300 億美金的年度銷售目標,而在今年第二季度SHEIN 在美國移動端以680 萬次的安裝量再度超過亞馬遜,據36氪,知情人士透露,SHEIN 二季度DAU 已經超過3000 萬,增速達15%。
隨著國內市場增長放緩,大公司紛紛將目光投向海外,盯上SHEIN 跨境生意的也遠不止拼多多一家,今年2 月,字節跳動曾宣布旗下Dmonstudio 業務關閉,而這項上線不到四個月就關停的神秘業務正是直接對標SHEIN,據傳其項目組400 人團隊中有一半左右也都是從SHEIN 挖角而來,業內人士黃島主此前在即刻上推測字節該項目整體預算至少2 億美元,燒錢力度極大。
這次輪到拼多多發起衝擊,不知道拼多多給temu 團隊準備了多少預算,但我們知道,黃崢一向擅長的都是“後發製人”,而拼多多和shein,共享著非常類似的故事腳本:都在很多人以為互聯網格局已定之時,依靠邊緣式創新,從阿里和亞馬遜這樣的巨人的縫隙中殺出重圍,速度極快,並躋身千億美金“準巨頭”之列。相近的出身,也為千億對決增加了看點。
形勢難言樂觀,但機會仍在
從目前流傳的Temu 商家招商政策來看,現階段,Temu 將給到商家較多優惠扶持政策,在運營、倉儲、匯率結算等環節的風險均由Temu 承擔,據界面報導,第一波入駐商家前期門檻較低,並有專門小二點對點服務。
目前拼多多采用的是0 佣金方式招募商家,商家只給出底價,具體銷售定價由拼多多決定,同時以寄售制方式與商家合作,即商家將商品寄往拼多多指定倉庫,後續環節都由拼多多負責,最終在用戶簽收後1 天按供貨價結算貨款,這樣的方式與SHEIN 自營品牌為主的模式以及亞馬遜第三方平台模式都有所不同,某種程度上是踩在了進可攻、退可守的“中間地帶”。
拼多多此番的策略,專注於履約體驗的標準化,如營銷和物流環節,留給商家的權益和自主權更大,業內人士黃島主認為,拼多多可能會“快速收割shein調教多年的供應鏈”,而shein採用的是強控供應鏈模式,商家自主權較低。大家如果能解決“多快好省”裡的“多”和“省”,也許能吃到幾百億美金的蛋糕。
回看SHEIN 發家史,其之所以能夠迅速增長,在亞馬遜帶頭的一眾歐美電商和Zara 等快時尚品牌的嘴裡搶下一口肉,總的來看得益於三要素:中國強大的供應鍊網絡;出色的庫存周轉管理;歐美用戶的消費降級趨勢及疫情帶來的線上化滲透。
SHEIN 最開始從南京起家,後將公司經營重心挪到服裝生產大省廣東,為的就是離代工廠更近,提高靈活度,SHEIN 的廠商從設計、打版、製造,最快7 天完成,且因為賬期上周轉更快,SHEIN 的合作廠商往往也願意接幾百件的小單生產,這樣的速度和靈活性已經遠遠超過了H&M 以及ZARA 等品牌。
在極為靈活的生產供應基礎上,靠著對社交媒體上的趨勢數據分析以及對設計團隊的精細化管理,SHEIN 可以做到每個月上新上萬種商品,一旦發現哪款賣得好,就迅速加大訂單量來保證供應,哪款賣得不好就砍掉訂單,而這些數據又進一步反哺企業對消費趨勢的理解。
在2020 年,SHEIN 的GMV 首次超過100 億美元,增速達到250%,2021 年更是達到200 億美元。目前SHEIN 在Facebook 擁有超過2700 萬關注用戶,在TikTok 上也有超過500 萬粉絲,在人、貨、場三要素上SHEIN 都做到了創新並把握住了發展窗口期。
對拼多多來說,儘管面向海外市場搭建供應商體係有很多工作需要從頭開始,但以其團隊一貫高效的執行力和對電商貨源端的理解,拼多多的控貨能力或許是最不需要擔心的一環。
事實上,拼多多不缺“跨境”基因,據晚點,黃崢本人在2010 年就曾孵化跨境電商項目,目前拼多多CEO 陳磊以及COO 顧聘聘也都曾經參與過當時的出海項目。與拼多多關係密切的極兔物流,最開始就創立於印尼,其在國際物流業務上的佈局也有望幫拼多多站穩腳跟。
最困難的點還是在於時間。現在的跨境電商已經沒有了“低調發育”的環境,阿里、京東、字節都在大力佈局,東南亞巨頭Sea 旗下的Shopee 也在走出東南亞市場,進入到拉美、歐洲等市場。放眼望去,幾乎全球所有主要市場都在短兵相接。
最直接的是,竞争将显著推高后来者的买量成本,据 36氪引述行业人士的预测,SHEIN 上半年通过 Facebook 渠道的获客成本在 35 美元左右,拼多多可能需要 2~3 倍价格才能将用户拉到自己平台。而据业内人士徐晗在朋友圈的推算,即便是增长迅猛的 SHEIN,在当前获客成本及 DAU 下,利润率和用户经营之间尚且需要小心维系,远没有到“开香槟”庆祝的时候,后来者即便最终能杀出重围,投入期也必将相当漫长。
拼多多目前已實現連續多季度盈利,二季度淨利潤達89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8%,使得拼多多市值回到接近千億美金的水平,在中概股中表現頗為亮眼。但在當前不確定性增強的市場環境下,企業管理層對於持續虧損的業務到底有多少耐心仍需觀察,Temu 團隊需要拿出具有信服力的增長成績。
卡脖子的亞馬遜
中國出海品牌正在越來越多,而一家獨大的亞馬遜是繞不開的選擇。
據Marketplace Pulse 數據顯示,近年來亞馬遜平台的中國賣家數量不斷增加,並且在疫情催化下,中國賣家佔比明顯增加,自2020 年3 月起有超過一半的新增賣家均來自中國,相較2018. 19 年大幅提升。而根據今年8 月亞馬遜披露的數據顯示,過去四年在亞馬遜上完成品牌註冊的中國賣家數量增長了40 倍。
在這股浩浩蕩蕩的出海大潮之中,已經有一些中國品牌在海外闖出天地,最典型的如被稱作“跨境一哥”的安克創新,安克旗下充電類產品Anker 品牌、智能家居品類的eufy 品牌以及無線音頻品類的soundcore 品牌均在海外市場獲得認可,安克日前披露的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在北美市場營收29.2 億元人民幣,佔比近50%,中東市場同比增速則高達42%,貢獻了3.7 億元的營收,佔比6.3%。
從渠道上看,安克在海外同時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進行銷售,但亞馬遜的單渠道收入就占到了總營收的55%,儘管安克也在大力發展其他渠道,但目前來看對亞馬遜的依賴程度仍然很高。
又比如位於山東青島生產淨水器的伊可普科技,在2016 年上線亞馬遜從OEM 成功轉型自有品牌,旗下品牌Waterdrop 已經成為美國市場淨水類目的頭部品牌,同時其淨水類替換濾芯在美國替換濾芯市場佔有率也已超過70%。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亞馬遜宣布以17 億美元全現金方式收購掃地機器人廠商iRobot,但其實在這個領域,中國兩家頭部廠商科沃斯和石頭科技都在海外市場攻城略地,2021 年科沃斯營收130.86 億元人民幣,其中海外市場營收達到47.17 億元,佔比36%,石頭科技2021 年營收58.37 億元,海外市場營收為33.64 億元人民幣,佔比57.6%,和人們刻板印像不同的是,安克、伊可普、科沃斯等廠商並不是瞄準低端市場,而是靠著技術和產品優勢,在所處品類的中高端市場佔據相當份額。這種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的轉變,正在劇烈發生。但一個隱患點是,他們的銷售額,大多在依賴亞馬遜來實現。
亞馬遜自2021 年5 月開始明顯收緊賣家政策,基於不可濫用評論和刷單等平台規則,大量封停中國賣家賬號,不完全統計,亞馬遜關閉了約600 個中國品牌的銷售權限,以及涉及這些品牌的約3000 個賣家賬號。
業內統計,這種“一刀切”行為,使得數以萬計的中國從業者受波及,多年奮鬥一夜清零,經濟損失估計超過了20 億美金,被業內稱為“業界最黑暗的時刻”,華創證券研報指出,2021 年起一年時間,亞馬遜頭部賣家里中國品牌佔比由42.3% 回落至2021 年底的36.9%,泛品+ 第三方的賣家受損嚴重。更為關鍵的是,大量中國賣家申訴無門,亞馬遜掌握了“封店最終解釋權”。
可以說,不光是芯片、航空發動機這樣的硬科技能卡脖子,規則制定者同樣也能“卡脖子”。其實,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中國這批以天貓淘寶、速賣通lazada、拼多多、shein 為代表的平台經濟,一旦成為世界級的電商平台,也有潛力成為卡脖子的“核心科技”呀。
通俗地說,中國產品要出海,還得依靠中國電商平台。生產車間和實驗室是命脈,貨架同樣也是命脈。
被“敲打”的出海商家普遍希望拓寬渠道,降低對亞馬遜依賴度,並藉勢進入全球更大範圍的市場,如Aukey(傲基)、綠聯等出海大賣家,均在亞馬遜嚴格控制下加大了在速賣通(AliExpress)上的投入,而後者目前在歐洲的一些細分市場,如波蘭、西班牙、比利時等國家都在拿走更多市場份額,商家試圖擺脫“亞馬遜依賴症”,這對於Lazada 和Temu 等跨境電商來說,同樣是機遇所在。
上個月,“中國版eBay”易趣網宣布關停。作為被eBay 收購的國內初代“電商”,易趣代表著的是二十多年前Copy to China 那股浪潮,但中國本土互聯網企業用戰鬥力與創新力證明了自己,到現在已經能夠在短視頻、遊戲、商品等領域出海作戰。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現階段的Temu 和SHEIN 有一定的競爭關係,但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跨境電商在未來能夠與亞馬遜正面對抗,伴隨國內品牌出海的浪潮一同搶下更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