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99%的TikTok商家都在虧錢?主播、機構和服務商這樣說
“做TikTok電商的,99%的人都在虧錢”,不止一位TiKtok電商從業者告訴新榜編輯部。據觀察,今年出海TikTok做電商的玩家明顯變多了。一方面因為部分直播電商從業者不想在國內的紅海市場繼續廝殺,試圖在海外複製國內成功的經驗;另一方面,TiKTok官方動作頻頻,不斷釋放利好信號。
TikTok在2020年底首次與沃爾瑪合作試水直播帶貨,在2021年正式推出與抖音小店功能相似的TikTok Shop,並逐步開放印尼站、英國站小店,這意味著TikTok電商開始走向閉環。
2022年,TikTok先是降低TikTok英國站小店入駐門檻,再不斷加碼東南亞和歐洲,開放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區的小店,美國區即將開通閉環的消息更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
據媒體報導,TikTok電商業務定下了2022年交易額20億美元的目標,併計劃到2023年達到230億美元,TikTok電商希望用五年的時間實現進入全球各大主流市場的目標。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在TikTok上帶貨,無論是主播還是機構,都面臨著政治經濟、文化差異和法規政策等各個方面的挑戰。他們為什麼進軍TikTok?都踩過哪些“坑”?是如何解決的?我們和TikTok帶貨主播、機構和服務商聊了聊。
TikTok直播帶貨需要翻越的“三座大山”
“國內直播電商競爭太激烈了,我做了一年主播不想再捲了!”
位於廣州的Dora在2021年辭掉了月薪2~3萬的抖音帶貨主播工作,當時的TikTok電商剛剛起步,競爭激烈程度遠低於國內。
主播Dora在TikTok直播畫面
Dora說:“我的外形比較偏歐美風格,英語也很流利,去年加入了一家跨境電商公司轉型做TikTok主播,雖然工資不如抖音主播高,但是壓力也相對小一些。”
從教培老師轉型英文主播的Joanna今年年初加入一家成都的TikTok公司,她坦言,這個行業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麼賺錢,多數盈利的公司主要收入是培訓,大量公司都是虧錢在做,“我甚至擔心某一天(TikTok電商)這個行業也沒了”。
據了解,入門級英文主播在西南地區一般能拿到5000~6000元左右的底薪,長三角和珠三角薪資則更高,能達到8000~10000元左右。新人主播很難拿到提成,稍微有經驗些的主播拿到GMV提成後,薪資更加可觀。
能流利清晰地說外語僅僅是門檻之一,語言背後的文化差異才是主播和機構需要面臨的第一大難題。
主攻英國區女裝類目直播的Dora,會在直播間裡貼上寫有直播術語翻譯的紙條,以防直播時卡殼忘詞,“語言不是最重要的,狀態和心態才是”,如何面對直播間個位數的在線人數,怎麼引導外國人下單,被無緣無故攻擊、種族歧視怎麼辦,這些都是做英文直播會面臨的問題。
主播還需要提前對直播地區的文化習俗有所了解,不能提到與種族歧視或冒犯宗教信仰的相關話語,比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各有禁忌,稍有不慎說錯話便有封號的風險。
文化差異不僅影響著主播話術,甚至對選品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結合國外歷史及文化背景佈局產品,才有機會讓爆品誕生。
比如在西方文化里,水晶石有占卜、轉運和療愈等功能,在TikTok上,“crystals”(水晶)視頻播放量高達62億。外國網友具有購買水晶的消費習慣,因此水晶是歐美地區跨境電商的爆品之一。相似的,近期熱銷的魔法棒同樣受到了哈利波特等IP的影響,引發了網友的“野性消費”。
據觀察,一線奢侈品集團還沒有“擁抱”TikTok直播帶貨。
多位TikTok從業者認為,不少國際大牌對參與TikTok直播賣貨還很排斥。在國內電商平台,可以看到歐萊雅、雅詩蘭黛和古馳等品牌出現在直播間裡,品牌自播也做得風生水起,但是很難在TikTok上看到它們的影子。
回看國內直播電商的發展歷程,超級主播們頻頻創下驚人的銷售額,用戶逐漸形成了在直播間買東西的消費習慣之後,品牌方們才紛至沓來。
反觀TikTok,目前既沒有李佳琦和羅永浩等標杆式主播橫空出世,也沒有形成大規模用戶爭先恐後在直播間搶購商品的氛圍。
在TikTok出單以後,物流是第二座要翻越的大山。
上海的TikTok電商公司創始人R先生告訴新榜編輯部,商家要先把貨物寄到一個中轉站,換上另一張快遞單,再從中轉站運輸到海外,在這個過程中,商品互相貼錯面單,把A用戶的商品送到B用戶手上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運費結算環節更是常有烏龍事件,比如物流公司把商品重量小數點寫錯,15.5公斤的貨物要支付155公斤的運費,到頭來虧錢賣貨。面對這種情況,商家們“投訴無門”,只能吃下“啞巴虧”。
受全球疫情影響,國際物流的航班經常取消,導致物流週期變長,貨品送達時效常常從一周內拖到半個月。Dora提到,“用戶沒有耐心等便直接退款了,有時候他們收到貨即便不滿意,我們也基本是退款不退貨,因為退貨運費甚至高於商品的成本”。
有專門“薅羊毛”的外國網友抓住跨境商家物流成本高的弱點,進行“欺詐式下單”。
Dora分享了一次較為極端的案例:她發現有兩個賬號對同一件衣服分別下單了10件XL碼和10件S碼,結果收貨地址是一模一樣的,最終發現兩個賬號背後是同一個人,對方用與訂單碼數相反的圖片來投訴商家發錯貨,申請退款後空手“套”了20件衣服。
R先生表示,要應對這類情況,可以提前拍好發貨照片留存,如果沒有照片證據,在平台仲裁時也很難勝訴。
文化差異和物流問題之外,法律政策和國際局勢也為TikTok電商增加了不確定性。
抖音“興趣電商”的核心是算法推薦,在有了足夠的用戶行為數據後,才能做出更加精準的推薦,但是TikTok短期內難以有同等量級的數據“餵養”算法,因此電商的銷售轉化效果不盡如意。
一位從事十餘年跨境電商的機構創始人直言:“TikTok流量是真的大,轉化也是真的差。”
他認為,國內用戶在App面前幾乎是沒有隱私的,今天說了一句想買什麼,等再刷手機時幾乎立刻就會看到相關商品。國外有關用戶數據的法律法規更加嚴格,TikTok很難蒐集到和抖音一樣規模的數據。
2020年7月,韓國通信委員因TikTok在未徵得家長同意的情況下收集了14歲以下兒童的數據,對其罰款1.86億韓元(約合15.5萬美元)。
2020年8月,特朗普連續兩次發布行政命令,以“國家安全”為由,封殺字節跳動。
2021年4月,TikTok在英國被指控非法處理數百萬兒童的信息,違反了英國和歐盟的數據保護法。
細數這些新聞,不難看出TikTok面臨的壓力。多位業內人士透露,美國區的電商閉環遲遲未開,也和國際關係有著很大的關係,一旦美區開放,TikTok電商業績將呈指數級增長。
R先生說:“現在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機會的到來。”
TikTok服務商經驗談:封號、降權和不配合的海外達人
出海的不僅僅是主播和機構。
哪裡有生意,哪裡就有服務商的身影。
TikTok擁有上億DAU,覆蓋國家高達上百個,流量猩球的創始合夥人Iris告訴新榜編輯部,這是他們瞄準TikTok服務的主要原因。
流量猩球是TikTok的官方認證服務商,創始合夥人Iris表示,在去年7月成立這家公司之前,他們花了近3個月的時間對TikTok進行市場調研和分析,在確定這個平台有增長空間後才轉移賽道,從過往的國內明星與達人業務轉至TikTok品牌服務及達人孵化。
幾名公司創始人分別來自頭部MCN機構及電商平台:無憂傳媒、交個朋友、每日優鮮等,他們將原先企業的電商經驗帶來流量猩球,並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組建起了整個團隊。
刨除掉場地成本,他們主要的花銷分別是人才招聘和直播設備,這兩塊的支出達到了大幾十萬。
Iris透露,他們給直播達人開的時薪在1000-1500元之間,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她對達人的要求主要分為三點:一,英文發音要標準;二,外貌形象和氣質需要符合品牌的調性,例如他們服務過的一個服裝品牌,就要求乾淨、陽光、大氣的主播來進行產品推薦;三,最好自帶一些才藝。
流量猩球的部分博主
據介紹,創業一年來,他們的營收與支出正好打平,還沒能實現收入的正增長。
“在這個階段能賺到錢的是極少一部分,而且可以很肯定的說,毛利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高。絕大部分的玩家可能是處於收支平衡、甚至虧損狀態的。”Iris說道。
教育用戶市場有周期性,這是Iris的觀點。
TikTok能否複製抖音的成功?可能會,但不是現在。
她建議想要入局TikTok的品牌“內容先行”,也就是先把賬號矩陣搭好,等有了一定的粉絲體量後再去做直播間的承接和轉化,相對而言,這樣的操作更容易節省開支。
她說:“我這邊(接觸過的)很多品牌方,他們之前真的花了蠻多錢在外面找機構做培訓,但是培訓後沒有任何結果,其實很多事情只要你自己去操作一遍,一些大概的邏輯和思緒就已經有了,沒必要去花一些冤枉錢,很多機構都在吃信息差的(紅利)。”
藍海傳媒集團的TikTok運營經理Lydia提到:“TikTok現在還屬於一個藍海市場,想要通過這樣一個巨型流量池來變現的人非常多,但是其中具有內容能力的人,我相信不會超過10%。”
她聊到,很多業內所謂的玩家,早期都在通過搬運國內的爆款視頻賺取短期收益,這部分人的賬號在TikTok版權保護機製完善後,一定會遭到降權限流。只有從內容出發,打造強IP賬號,才會擁有長期的商業價值。
藍海傳媒集團,Google、YouTube、Facebook、大中華區官方認證合作夥伴。既自孵、服務創作者,也助力品牌出海、政府國際傳播,現合作創作者超過1000名,海外訂閱用戶超過1億。超2000萬海外粉絲的“辦公室小野”就出自他們機構。
2021年,關注到TikTok日漸興起的流量,團隊開始將“辦公室小野”及旗下其他博主的內容分發至TikTok。
藍海傳媒集團的品牌服務更偏向東南亞市場,即低客單價、低毛利、低投入的模式。她們的主營商品包括穿戴甲、假髮等小物甚,售賣對象則是東南亞有大量時間刷短視頻平台的低收入人群。
圖源TikTok,示例圖,非藍海傳媒服務品牌
據介紹,穿戴甲一類的商品購買成本在人民幣五塊錢左右,加上物流的費用,成本大概是十塊錢,也就是兩美金以內,但售價可以標到15-19美金,一個穿戴甲的利潤超過10美金。
“我們其實建議小規模的企業嘗試玩一下TikTok,因為TikTok它運營成本沒有那麼高,但它得到的流量是巨大的。”Lydia說。
為此,Lydia也給出了幾方面的出海TikTok實用建議:
1. 平台降權規則。
TikTok它和很多其他平台都是一樣的,需要前期去養號,讓新賬號去模擬用戶行為,這樣才不會被系統算法抓為“垃圾賬號”、被降權。
科學上網TikTok對環境的要求很高,如果賬號的IP地址比較飄忽,或者說上網的網關(不同網絡連接的“關口”)不是完全模仿海外的環境,那這個賬號也有可能會被降權。
2. 版權問題。
當時我們在做前期賬號搭建的時候,對TikTok的版權檢索機制還不太熟悉,所以我們在養號期結束之後就直接發布視頻了,然後就被系統檢測到我們的音樂有侵權問題,導致我們的一些視頻被算法降權,最後我們也只能被迫放棄整個賬號,再從頭去跑養號這個流程。
TikTok的音樂庫是全球的,所以它檢索機制會比抖音更強一些。
3. 品牌選品。
客單價在10-20美元的商品是最受歡迎的,我們建議新手從這個價位的商品去入手。
4. 達人合作。
我們在推動海外KOL跟國內品牌方合作的時候,遇到的問題會比跟國內達人合作的問題更多。海外的一些KOL很珍惜粉絲,比起國內那種割韭菜式的變現,他們更願意維護自己的聲譽。他們對於一些沒有認同感的東西是不願意推薦的,所以他們合作、溝通的意願也不像國內的KOL那麼強。
對待這種達人,如果他給我們反饋說他覺得不合適、不推薦,我們後續會結合他的受眾用戶畫像,包括他本身日常影片中會提到的一些垂類品牌,再去做精準的產品推薦。
相較東南亞市場,流量猩球對標的更多是美國、英國和歐洲市場,相對來說,出海這些市場的國內品牌更加成熟,也擁有更大的企業體量,對於這些企業而言,一場直播帶貨能掙多少錢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在出海TikTok早期在海外“佔一個坑”,及早地推廣品牌理念,擴大品牌影響力。
Sensor Tower數據顯示,2022年7月抖音及海外版TikTok在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吸金超過2.9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7倍,蟬聯全球移動應用(非遊戲)收入榜冠軍。其中,大約16.2%的收入來自美國市場。
如今出海TikTok的玩家,短則幾個月,長則1-2年,這個於2017年出生的App,在兀自成長的第三年迎來了中國來勢洶洶的入局者。畢竟,這是擁有上10億月活用戶的內容市場,誰不想分一杯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