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Q團隊利用單個銣原子產生了數量破紀錄的量子糾纏光子簇
在2022 年8 月24 日發表於《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來自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一支團隊,詳細介紹了一種高效驅動光量子糾纏的新方法。雖然聽起來有些違反直覺,但數十年來的量子實驗已經充分證明—— 無論相距多遠,改變其中一個結對粒子的狀態、就會同步改變另一粒子的狀態。
一個銣原子被困在一個由兩個高反射鏡組成的光學諧振器中(渲染圖,來自:MPQ)
受量子糾纏現象的啟發,近年來已有大量團隊投入新興商業技術的開發。
真空狀態下的光學諧振器,單個銣原子被困於支架內的錐形鏡之間。
以量子計算器為例,其中糾纏的例子,就可用於存儲和存儲信息的量子比特。
研究配圖1 – 實驗設置/ 協議概述
為實現最佳效果,量子計算機需要用到能夠產生大量粒子、並將之糾纏到一起的裝置,但這顯然並非易事。
研究配圖2 – GHz 狀態
好消息是,MPQ 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更可靠的量子糾纏方法,並成功地將14 個光子糾纏到了一起—— 這也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喜人的“光子簇”。
研究配圖3 – 集簇狀態
具體說來是,研究團隊從單獨的銣原子開始上手,將它困在一個以特定模式反射電磁波的光學腔中。當被特定頻率的激光擊中時,原子就被賦予了準備就緒的給定特定。
研究配圖4 – 測得N 光子重合率
接著研究人員向它發射另一調製脈衝,以使原子發射一個與它糾纏的光子。通過重複該過程,原子便可在每個光子發射之間旋轉,直到產生一整條相互糾纏的“光子鏈”。
擴展數據圖1 – 詳細的實驗序列
更棒的是,該過程較現有技術的效率更加出眾—— 產生光子的時間佔比超過43%,近乎每兩次光脈衝就能產生一個光子。
擴展數據圖2 – 奇偶性振盪
儘管對於長期關注量子紀錄的朋友們來說,14 個糾纏量子可能聽起來不算多—— 畢竟此前科學家已設法通過氣體實驗、實現了數万億個原子的糾纏—— 但此類系統並不適用於量子計算機或量子通信。
擴展數據圖3 – 發射器的相干特性
相比之下,通過常規技術手段產生的光子,其量子應用也要簡單得多。更何況這項新技術頗具效率優勢,意味著後續能夠輕鬆擴展光子的產量。下一步,MPQ 團隊計劃開展至少利用兩個原子的新實驗。
擴展數據圖4 – vSTIRAP 過程引發的失真
最後,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發表於近日出版的《Nature》期刊上,原標題為《Efficient generation of entangled multiphoton graph states from a single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