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你還是太小看爸爸了
對許多人來說,跟父親表達感情一直是一件困難的事,畢竟,爸爸們的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找你媽去!”事實上,心理學家也非常青睞研究母嬰關係,父親的功能卻鮮有提及。爸爸們對我們的心理價值真的不值一提嗎?事實恰恰相反,今天的文章將告訴你:爸爸在孩子心身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資料圖
01
爸爸作陪,孩子更聰明
爸爸的養育對孩子大腦發育有積極作用,科學家做了一項以八齒鼠為對象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
八齒鼠和人類很像,鼠媽媽和鼠爸爸分工合作養小老鼠,鼠爸爸會照顧小老鼠,等小老鼠長大了之後,鼠爸爸會陪它們玩。
研究發現,只有鼠爸爸待在窩裡,小老鼠的大腦發育才會健全。如果出生後立即把鼠爸爸隔離開,小老鼠兩個腦區內負責傳遞信息的突觸連接的數量會大大減少。而且,在大腦突觸發育階段,如果爸爸不在身邊,大腦皮層有一塊區域的發育就會有缺陷,這個皮層負責做決策,還和情感等高級腦功能有關。
科學家推測,很多小時候缺乏父愛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行為異常,可能就和這個區域突觸的功能障礙有關係。
無獨有偶,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會更高。為什麼?道理非常簡單。
因為母親通常教會給孩子的是日常生活中各種物品的使用方法等,而父親經常從事家庭中修理車輛、機械、電器等的操作,使孩子對動手操作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動手操作推動了孩子的想像力、感知能力、創造力的發展,同時激發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的慾望。
02
爸爸作伴,語言能力和規則意識更好
許多心理學的調查研究還表明:爸爸帶的孩子語言發展能力更好。為什麼呢?
科學家推測,因為媽媽傾向用“娃娃語”跟孩子說話,就是孩子能理解的,比如“吃完飯飯我們去睡覺覺”這種語言。爸爸則喜歡用成人的語言跟孩子說話,剛才那句話,換了爸爸會直接說:“你來吃飯,然後去睡覺。”
這樣說話孩子一開始比較難理解,但同時逼得他們開動腦筋,去分析、猜測,最後掌握更複雜的句子,和更多更難的詞彙。所以父親帶出來的孩子,語言能力會更強。爸爸對孩子語言能力的幫助甚至可以持續影響孩子未來在學校的表現。
爸爸還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最早的規則意識。研究發現,當爸爸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打鬧時,孩子在遊戲(摔跤、拋高、玩騎馬、頂牛)中學到的東西對他們意義深遠,他們學會了怎樣玩得開心,製造噪音,觀察他人,制定規則。
特別是在規則感上,打鬧遊戲有時候會讓他們累、讓他們痛,這時爸爸們就可以和他們討論規則,比如不能傷害對方,什麼時候該結束,而這樣的親身體驗活動顯然有助於培養男孩們的自控力。
03
爸爸帶娃,社會適應性更佳
除此之外,爸爸還能促進孩子的社交發展。研究發現,如果爸爸多跟子女進行有趣、有感情的互動,孩子之後在學校裡會更受歡迎。可能在這些互動中爸爸教會了孩子識別人的面部表情,孩子的共情能力也更高了。
同時,父親與孩子的互動也幫助孩子擴大了社會活動範圍和社交內容。傳統上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父親一般具有比母親更加廣泛的交際面;同時,由於父親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因此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會更加宏觀和長遠。
所以,孩子與父親的交往可以讓他們見識到更多的人和事,讓他們學到父親與其他人之間平等的、和諧的交往,有些爸爸會帶著孩子去和陌生人社交,這會進一步激活孩子的溝通技巧,並誘發孩子對外部世界的好奇,而成功探索的經驗又使得孩子獲得新的信息,從而對未來的陌生環境表現出勇氣,促進孩子的外向發展。
與媽媽相比,爸爸對孩子的意義更多在冒險,而非保護,很多媽媽覺得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的這種事情,爸爸可能覺得那就試試看吧,沒什麼大不了的,摔了就摔了吧,磕了就磕了吧,沒關係,這讓孩子們在受到母親的關懷和愛護時,又有一定的空間去探險。
相反,沒有父親的家庭,孩子特別害怕走出家門與其他人去交往,從而變得孤僻與自閉。研究表明,在缺乏父親陪伴的家庭裡,孩子會有更多的反社會行為,比如說撒謊、盜竊、鬥毆等。同時他的智力、記憶等認知能力也發展得較慢,學業成績也較差。
澳大利亞的一項統計顯示,如果該國的所有爸爸每天多陪寶寶玩五分鐘,政府就可以少花50億澳元來處理青少年犯罪、藥物濫用、專項教育等問題。由此可見,爸爸的陪伴對孩子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04
媽媽“放權”,爸爸更出色
即便如此,細察當下中國孩子的發展狀況就會發現,許多爸爸在孩子成長中是缺席的,這被稱為“爸爸的退行”,具體指的是,孩子出生後,年輕的爸爸受到巨大的壓力,不知道怎麼應對,於是選擇逃避,成為一個不理智的“大孩子”,看起來也需要被照顧。
許多家庭中,即使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爸爸還可以在邊上玩遊戲,旁若無人。“爸爸的退行”會造成父親功能在孩子成長中的缺失。
為什麼會有“爸爸的退行”這種現象呢?
一方面,媽媽和孩子是共生關係,所以媽媽的母性從孩子未出生起就已經被培養出來了,她們更容易主動地去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可是,爸爸卻不是。許多爸爸直到孩子1歲多了,才會意識到自己有孩子了。
另一方面,有些媽媽總是嫌爸爸帶孩子笨手笨腳,覺得還不如自己來更省心,索性就不讓爸爸碰孩子,這種爸爸硬生生地被擋在育兒大門之外的現像被稱為“母親守門效應”。
為了讓爸爸更好地投入到養育中,媽媽可以多給丈夫一些機會,成年人的大腦有神經可塑性,用進廢退,越不讓爸爸帶孩子,他就越帶不好,但放心大膽地讓爸爸帶,保證會越帶越好。每個男人的大腦都完全具備成為超級奶爸的潛質。
對爸爸來說,和孩子玩一些有趣的遊戲是良好的育兒切入點,和孩子玩耍時,可以加入一些高難度動作,譬如:跳高、飛機抱等,更重要的是,爸爸給孩子的應該是“捲入式陪伴”,也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不要想其他事情,只有專注用心的陪伴,才能真正讓孩子感受到愛。
最後,父親對孩子的成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代的每個爸爸都要有積極參與育兒的勇氣,來自你們的愛,將是孩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作者| 唐義誠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責編| 高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