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碳賬戶來了,攢多了能賣錢?
8月剛過沒幾天,個人碳賬戶突然熱鬧了起來。8月10日,在“2022北京綠色生活季”活動上,北京綠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綠色生活季”小程序暨北京個人碳賬本正式上線。伴隨著“88購物節”的到來,淘寶也上線了自己的個人碳賬戶平台“88碳賬戶”。
在新一輪的個人碳賬戶潮流中,個人碳賬戶的覆蓋範圍開始變廣,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正在形成。
個人碳賬戶覆蓋衣食住行
個人碳賬戶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今年6月,深圳就曾推出居民低碳用電小程序“碳普惠”,通過對家庭電量進行換算,對居民家庭減排量進行統計,給予用戶不同等級的個性化標誌勳章。
相比深圳當時推出的“碳普惠”,北京這次推出的個人碳賬戶覆蓋範圍更加廣泛,涉及個人生活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在“綠色生活季”小程序中,用戶不僅可以通過簽到、答題、填寫問卷、觀看視頻等方式獲得綠色積分,還能通過騎行共享單車、購買綠色家電、駕駛新能源車、去指定商超打卡等方式獲得綠色碳減排量。獲得的綠色積分還可以在兌換商城中兌換到美團30天暢騎卡、電影院代金券、停車券等商品。
儘管北京個人碳賬戶剛剛上線,但北京用戶的參與熱情十分高漲。平台單日排行榜顯示,第一天中,碳減排量最多的一位用戶碳減排量達到了9.76千克,按照每公里騎行碳減排量250克來算,該用戶相當於騎行了39公里。
記者也注意到,雖然小程序的減排手冊中,標明了乘坐地鐵、公交出行、光盤行動、使用自帶杯等綠色行為的碳減排量,但這些場景的碳減排量暫時還無法記錄在個人的碳減排量賬戶中。
在淘寶上線的88碳賬戶中,用戶則可以通過拍照的方式對生活中各項綠色行為進行打卡,將碳減排量記入個人碳賬戶中。依託於阿里強大的生態系統,淘寶的“88碳賬本”只需在第一次使用時關聯餓了麼、閒魚、菜鳥等App賬號,下次進行相關碳減排行為時,無需打開淘寶,就能自行積累碳減排量。
相比北京的個人碳賬戶,88碳賬戶中涵蓋的碳減排綠色行為更多,除了之前提到的場景外,還包括買賣閒置物品、進行物品回收、回收快遞包裝等行為。
儘管淘寶號稱88碳賬戶覆蓋了10億用戶,但從目前來看,88碳賬戶的用戶數量並不多。記者看到,在開通了城市減碳排行榜的3個省市中,參與人數最多的浙江省,參與度僅有500多人,第二的廣東省351人,北京的參與人數僅221人。
碳排放衡量標準難統一
中國科學院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居民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量佔全社會碳排放總量的53%,超過了總碳排放量的一半。但國內對於個人碳賬號的探索仍然不足。
一個可以與之對照的事實是,碳排放權市場交易試點開始於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7個重點省市作為首批試點區域。截至2020年12月31日,試點近10年,全部試點地區碳市場配額現貨累計成交共計4.45億噸,成交額104.31億元。但目前為止,面向個人的碳交易平台還未出現。
中華環保聯合會有關專家表示,建立系統化的碳減排“數字賬本”難點不在於技術,而是一直以來對個人碳減排行為缺乏統一標準。
儘管全國各地關於個人碳賬戶的探索已經陸續開展,但各地關於碳減排量的測定仍然沒有統一的標準。
今年5月,中華環保聯合會曾發布一項團隊性標準《公民綠色低碳行為溫室氣體減排量化導則》,試圖對個人碳減排量提供量化標準。
《導則》中明確了涉及衣、食、住、行、用、辦公、數字金融等7大類別的40項綠色低碳行為,並對其分別進行了描述。同時,《導則》明確規定了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基本原則、要求和方法,適用於指導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評估規範的編制、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評估等內容,為個人碳減排行為的定量提供了依據。
《公民綠色低碳行為溫室氣體減排量化導則》
不過,《導則》中雖然提供了量化方法,但個人具體行為產生的碳排量仍然需要每個平台自行測定評估,沒有統一的數據可供使用。反映到實際的標準制定中,就表現為各個平台中同一項綠色低碳行為產生的碳減排量差異明顯。
例如在北京個人碳賬戶內,騎車出行每公里的碳減排量為250克,在88碳賬戶中,這一數字則為334克。個人碳減排行為標準無法統一,最終導致不同平台之間碳減排數據無法互通,進一步阻礙了交易平台的構建。
將個人碳積分賣給企業
作為一種碳普惠手段,目前來看,無論是北京個人碳賬戶還是淘寶的88碳賬戶,想要一次性拿到大量碳減排量,最快的方式還是花錢。
在北京個人碳賬戶中,通過國美電器、大中電器、蘇寧電器等渠道購買一級能效和二級能效的冰箱、電視、洗衣機、空調和熱水器等家電,達到一定的金額並投入使用後,可一次性獲得該設備使用過程中一個月累計的減排量,最高可達375千克。在88碳賬戶中,購買節能家電獲得的碳減排量同樣是最多的,在5千克到300千克之間。
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改變。今年2月,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曾就《上海市碳普惠機制建設工作方案》(簡稱《工作方案》)公開徵求意見。《工作方案》中明確提出上海將建立個人碳賬戶。與此前碳賬戶不同的是,上海個人碳賬戶在把市民的綠色出行、做好垃圾分類等低碳行為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核算,變成每個人賬戶裡的“碳積分”之外,還要通過對接上海碳交易市場、各個商業消費平台,讓市民通過低碳行為獲得實惠。
在《大型城市居民消費低碳潛力分析》中,“碳阻跡”指出,人口超1000萬的一二線城市,2030年平均每人的減排潛力至少可達1129.53千克。而在人口超過2400萬的上海,這意味著超過2700萬噸的減排量。
也就是說,碳減排量除了進行商品兌換之外,將參與到碳交易市場的流通中。在當下各企業碳中和壓力日益增長的背景下,個人碳減排量或許將成為新的“緊俏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