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賀銓院士:6G比5G快1000倍,有這個必要嗎?
這是一個新技術交彙的時代,AI、5G等前沿技術正在加速改變我們的生活。在由微博、新浪新聞主辦的2022新智者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指出,AI的應用才剛剛開始,不必過度擔憂AI取代人類,因為它在取代一些崗位的同時,還在創造新的崗位。
資料圖
對於已經商用了三年的5G,鄔賀銓指出,移動網絡技術的演進是沒有止境的,5G依然需要在網絡覆蓋、技術演進、應用體驗等多個方面進行提升;至於正在研發中的6G,他表示,需要吸取5G的經驗,不能簡單地再將峰值速率提高1000倍為目標,還得考慮如何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
不必擔憂AI替代人
當前,AI正在加速在各行各業落地。
不過,當AI發展到一定階段,是否會替代人類,甚至如科幻電影中的橋段,覺醒之後威脅人類?
鄔賀銓認為,AI是需要人去訓練的,它自己不會產生意識。有人擔心AI會反抗人類,那可能是人類在AI的程序設計上出現了漏洞,激發了它對立的動作,實際上並不是有意識的反抗。
至於是否會替代人類,他舉例,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採用了AI客服,但有些時候也不得不後台配備真人來解答,也就是說AI並不能取代所有的崗位。在他看來,AI在取代一些工作崗位的同時,也創造了一些新的崗位。比如AI所依賴的大數據分析,前期是需要做很多預處理的,以人臉識別為例,計算機是不會分清人臉五官的,這就需要事先通過人工的方式把人臉的照片、視頻打點,劃出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的位置,計算機看多了才知道。中國人社部把它命名為AI訓練師,預估到2022年,國內外相關從業人員有望達到500萬。
“AI的應用空間非常大,現在才剛剛開始,相信未來還會創造更多更好的崗位。”他說。
5G商用三年仍需加強覆蓋
今年,中國5G牌照發放迎來三週年。
截止今年5月,國內5G基站已達170萬,今年年底有望達到200萬;5G移動電話用戶數達到4.28億戶,佔移動電話用戶的25.8%。
雖然這個成績在全球保持領先,但鄔賀銓認為,5G基站還有一個長遠的發展過程。他指出,當前我國4G基站數量為500多萬個,也即是5G基站目前還不到4G基站的三分之一。工信部的計劃是,2025年我國要有80%的行政村能通5G,因此未來5G的一個重要方向是繼續完成覆蓋;在5G用戶上,真正要讓5G網絡發揮效益,用戶數也還需要不斷提升。
除了網絡覆蓋,他認為,5G的技術也需要不斷演進。
5G三年前剛開始商用時,是按照R15標準,現在已經演進到R16,今年有望可以完成R17。標準的演進,可以進一步開發5G的能力,比如工業互聯網應用。他舉例,常規的公用網絡中註重下行大帶寬,而工業應用是反過來的,需要大上行,還需要低時延以及精準的定位和高可靠;未來R18標準,可能會推動5G與衛星互聯網協同發展。
“再進一步,可能還有R19,未來還有R20,實際上到R20的時候就是6G了。5G也應該說為未來的6G打下一些基礎。”
鄔賀銓強調,5G的用戶體驗也有待進一步提升。不少網友指出,雖然5G具有高帶寬,下載視頻或者文件的速度確實快了,但並沒有感受到4G時代無法體驗的應用。
他舉例,VR/AR在4G時代也有,但4G帶寬不足,時延比較大,5G能夠解決;8K視頻,4G時代也做不到。但這些應用,5G內容供應商還沒跟上,同時設備比較笨重,收費比較昂貴,也限制了用戶對5G的體驗。
“所以5G的體驗不僅僅靠網絡運營商,還要靠商業的內容開發、應用場景開發。”他說。
6G研發不能只提升網速
在5G演進的同時,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已經啟動了對6G的研究。鄔賀銓表示,6G研究首先要從需求做起,然後再做技術驗證和標準化,最後再到產業化,現在才剛剛開始。
他指出,在研究6G需求時是面臨不少挑戰的。前幾代移動通信我們一般都秉承著新一代是上一代峰值速率的1000倍,現在5G的峰值速率是1Gbit/s,如果毫米波頻段可以到20Gbit/s。“如果6G還提升1000倍,是有這個必要嗎?”他說,這是6G轉變的一個挑戰,不能簡單將峰值速率提高1000倍為目標,還得考慮如何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5G商用三年了,還是有不少5G用戶反饋體驗還不足以打動他們,所以6G更應該慎重。
其次,移動通信是需要頻率的,5G已經很不容易的騰出一些頻率來,到6G時要找頻率就更難了。自然而然要向更高頻段發展,而更高頻段的傳播條件是比較差的,也就意味著建網成本會高,這也是一個挑戰。
第三個挑戰是技術。鄔賀銓說,我們把過去很多年積累的技術都用在了5G上,對6G好像沒有那麼多靠譜可用的技術,所以還需要下大力氣在原始創新上下功夫。
他認為,6G研究與前幾代移動通信技術最大的不同就是,前幾代我們走的還是一個既靠國家自主創新也靠全球化的道路,而現在我們面對非常嚴峻的國際形勢,一些國家想在6G標准上排除中國企業參與,“這確實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我們怎麼能夠創新以及堅持開放,還要進一步爭取更多國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