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芯片法案”明天就簽英特爾竟張口就要1/3?
美“芯片法案”明天就簽。芯片廠和汽車廠和政府閉門會談,商量怎麼分錢,英特爾咋沒來?如無意外,美國“芯片法案”即將於當地時間明天由拜登總統正式簽署。經歷了前後兩年多的醞釀、協商、扯皮、談判,這項總額高達2800億美元的、旨在刺激美國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產業的“芯片與科學法案”,就差最後一哆嗦了。
這筆巨款中,包括為芯片製造和研究提供的520億美元的補貼,還包括對芯片工廠的投資稅收抵免,額度約為240億美元。
在520億美元補貼中,390億為未來五年對新晶圓廠的建廠補貼,每個項目最高補貼30億美元。另有110億美元專用於補貼研發環節。
最後時刻到來之前,美國的芯片企業、汽車企業老總們準備一起與政府關起門來再談一次,應該會討論一下這麼大一筆錢應該怎麼花,該給誰。
據路透社報導,芯片大廠GlobalFoundries、為芯片製造提供材料的Applied Materials,以及汽車製造商福特和通用的負責人,計劃與美國政府官員舉行閉門會議,討論政府投資半導體的計劃。
這些公司表示,這次會面將與政府討論“這些公共投資如何能夠加速半導體和新興技術的製造,穩定芯片供應,支持汽車的電氣化,加強美國的經濟、供應鍊和國家安全。”
與英特爾同為芯片大廠的GlobalFoundries的CEO Thomas Caulfield在一份聲明中說,芯片立法“通過加速美國本土的半導體製造,保護美國經濟、供應鍊和國家安全”。
與芯片大廠一起參加閉門會議的還有汽車大廠。作為智能製造的上游產業,芯片對汽車行業的智能化、輔助駕駛技術的落地必不可少。
此前,持續兩年多的全球疫情造成的芯片供應短缺,讓這些汽車大廠們苦不堪言,目前,由於缺少芯片,仍有數千輛汽車和卡車沒法交付。
福特公司CEO吉姆·法利表示,“實現可靠的國內芯片供應,包括汽車和國防工業所需的傳統半導體,是美國的製造業生產線保持運轉的關鍵。”
英特爾:“錢定死是咱家的了,只是取的問題了”?
被外界廣泛認為是“芯片法案”最大獲益者的英特爾,不在出席此次會議之列。可能是心裡有底了吧。
確實,作為一手抓製造,一手抓設計的“兩手抓”大廠,英特爾在芯片製造和設計上的“兩條腿走路”確實讓它在這場即將到來的“分錢大戰”中處於有利位置。
而由於供應鍊和國際合作的成熟,其實大部分芯片大廠都是專攻一門。
比如蘇媽的AMD、老黃的英偉達,基本上都是自己專搞芯片設計,製造則交給台積電等專攻代工製造的合作夥伴。
這次“芯片法案”的巨額補貼中,一部分補貼芯片製造,一部分補貼芯片設計,如果要比較,前者是大頭。比起對芯片設計環節的補貼和免稅優惠,對建造新的晶圓廠的補貼要多得多。
英特爾製造和設計都不落下,按照法案中的分配方式,妥妥拿大錢。
有這個條件,說話辦事腰桿子就硬。此前,由於法案遲遲未落地,英特爾曾宣布取消了俄亥俄州200億美元大型晶圓廠建設的奠基儀式。
面對歐洲拋來的橄欖枝,英特爾也是照收不誤。
此前,德國為了吸引英特爾去當地建廠,68億歐元的補貼已經寫在了當地政府預算裡了。前不久又有報導,英特爾計劃在意大利花50億建晶圓廠,政府直接補貼40%。
英特爾CEO Pat Gelsinger表示:“芯片法案可能是二戰以來美國出台的最重要的工業政策,旨在扭轉美國在全球芯片製造業中所佔份額從1990年的38%下降到10%的趨勢。”
此外,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在採訪中坦言:幾十年來,美國芯片市場份額持續下降,很難重新獲得全球競爭力,這可能讓芯片法案的錢都打了水漂。
Intel希望,此次總共可以拿到120億美元的建廠補貼,數額接近這次芯片法案“390億美元建廠補貼的近三分之一”。
胃口實在不小啊。
英特爾的“小日子”,其實不好過
胃口不小,那終歸是未來的事,眼下錢還沒發下來,不管以後能拿多少億,目前還要著眼現實才行。
提到現實,英特爾最近面臨的問題還真不少。
7月29日,英特爾公佈了2022第二季度財報,其中營收153.21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下滑達22%。
英特爾Q2每股收益調整後僅為29美分,而此前分析師的預期為每股70美分。當季營收為153.2億美元,分析師預期為179.2億美元。
英特爾本季度淨虧損4.54億美元,史上首次遭遇季度虧損。
消息一出,當天英特爾股價狂跌11%。
而造成虧損的原因,英特爾歸咎於資料中心芯片的需求減少,市場對於PC的需求量也降低了。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Pat Gelisinger預計,在客戶降低需求的影響下,接下來的第三季營收表現可能還會下滑,但預期此情況會在今年第四季度獲得改善。
Intel這邊大跌,老對手AMD可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
當天AMD股票上漲超過3%,市值達到1530.8億美元。英特爾則下跌近9%,週五交易結束時,英特爾的市值為1484.7億美元。
AMD的市值(再次)完成對老對手英特爾的超越。
另外,Intel老化的10nm工藝、耗電的台式機CPU已經讓人無力吐槽,精心推出的GPU在市場上也只是反響平平,最近還斃掉了被稱為“近年來最有發展前途的”optane產品線。
一年前,英特爾宣布將進軍專用顯卡業務。
其推出的Intel Arc還宣稱將與NVIDIA的GeForce和AMD的Radeon GPU競爭。
然而,發布僅一年問題就接踵而至。
首先,英特爾無法滿足其最初的發布預期,一季度勉強完成了兩款低端筆記本電腦顯卡的發布後,未能在第二季度推出廣泛可用的台式機顯卡。
另外在用戶體驗方面,在不支持DirectX12或Vulkan API的舊遊戲中Arc的表現是最差的。
這表明英特爾已經公開承認了一個巨大的問題:該公司正在努力解決其GPU驅動程序。
更糟糕的是,隨著英特爾的市場表現和財務狀況雙雙告急,投資者已經對英特爾越來越失去信心。
自家產品表現堪憂,二級市場表現更是慘淡,競爭對手窮追猛趕,只能說Intel的日子屬實不好過。
政府的錢就要開始發了,英特爾最後能拿到多少?
補貼可不白拿:必須一起掐中國
說完英特爾,說回法案本身。
此次除了“大撒幣”之外,法案中還包含一個重要條款,作為獲取美國政府補貼的必要條件:不得將最先進的晶圓廠設在中國。
說是暗藏殺機也好,圖窮匕見也罷,可能這才是美國過去兩年來就這個法案反复扯皮的最終目的:
遏制中國。
由於中國在芯片製造業上存在的短板,以芯片為突破口成為美國近年來屢試不爽的選擇。
從美“實體清單”上越來越多的中國半導體和芯片企業上榜,到越來越多芯片產業技術、部件的斷供,再到今年初,直接準備拉起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組局圍堵中國。
據韓國媒體《首爾經濟》今年3月報導稱,美國政府提議與韓國、日本和中國台灣地區組建“芯片四方聯盟”(Chip 4),其背後的意圖是利用這一組織將中國大陸排除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之外。
美國的如意算盤是,如果能將在芯片領域擁有全球一流水平的韓國、全球最大晶圓代工企業台積電,以及在半導體材料、零部件、設備技術上存在感極強的日本聯合起來,就將搭起包圍中國的“半導體壁壘”。
不過報導認為,韓國政府和企業可能難以接受美方這個提議。中國是韓國半導體企業相當重要的市場,三星、SK海力士均在中國建有工廠,其產品在全球市場上佔有重要份額。
三星在西安擁有唯一的內存芯片海外生產基地,主要生產閃存芯片,12寸晶圓月產能達26.5萬,佔三星閃存整體產量的42%,佔全球閃存市場產量的10%。
另一家芯片廠商SK海力士在產能上對中國的依賴更深,該公司在無錫的NAND工廠產能佔總產能的比例高達47%。
不出意料,韓國對此表態謹慎。美國近日向韓方提議,就韓國是否參加“芯片四方聯盟”舉行預備會晤,韓國政府表示,正在討論會晤方案,並決定在會晤上向美方提出“芯片四方聯盟”要以“參與國應尊重中國強調的一個中國原則”和“不提及對華進行出口限制”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