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呼籲對人體大腦在午夜後清醒時如何變化展開新研究
Mind After Midnight假說認為,當人類在生物晝夜節律的夜晚清醒時–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午夜之後–大腦中會出現神經生理變化從而改變我們跟世界的互動方式,尤其是跟衝動控制、獎勵處理和信息處理有關的行動。
最近發表在《Frontiers in Network Psychology》上的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這一假說。
這些變化可以使人們更有可能消極地看待世界、從事有害的行為並在沒有充分考慮後果的情況下做出衝動的決定–包括與藥物濫用和賭博等成癮行為有關的決定。
來自馬薩諸塞州綜合醫院神經病學系的調查員、哈佛醫學院神經病學教授、該論文的第一作者Elizabeth B. Klerman博士說道:“基本想法是,從高水平、全局、進化的角度來看,你的內部生物晝夜鐘被調整為促進睡眠的過程,而不是在午夜之後的覺醒。”
Klerman將這一假設描述為呼籲研究人員進行新的研究,從而仍可以更好地了解這些晝夜節律差異如何影響夜間的行為、決策和工作表現。這些可以確定可以幫助人們應對的策略。
這些發現可能會對需要在夜間清醒工作的人產生廣泛的影響–包括飛行員、警察、醫療工作者和軍事人員。研究還可能帶來新的戰略,從而能夠減少藥物使用障礙、暴力犯罪、自殺和其他有害行為。
“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在半夜醒來,而且有相當好的證據表明他們的大腦功能不如白天好,”Klerman說道,“我的請求是進行更多的研究,因為他們的健康和安全以及其他人的健康和安全都受到影響。”
天黑後發生的壞事
根據以前的研究,在夜間,人們從事有害行為的風險更大,如自殺、暴力犯罪和藥物使用。
就像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心理學副教授、Mind After Midnight假說的共同作者Michael L. Perlis博士發現,如果你調整任何特定時間的清醒人數,從統計學上講,自殺事件更有可能發生在夜間時段。
兇殺案和其他暴力犯罪在夜間也更常見,非法或不適當地使用酒精、大麻和阿片類藥物等物質的風險也是如此。
我們在夜間的食物選擇也往往是不健康的,因為我們追求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加工食品且經常消耗超過我們需要的熱量。
那麼為什麼所有這些不良行為都是在晚上出現的呢?這其中有幾個明顯的答案。首先,在黑暗的掩護下,犯罪要容易得多。另外,晚上周圍和清醒的人較少,可以幫助我們控制自己的行為。然而,這可能也有一個生物基礎。
Klerman指出,晝夜節律對我們大腦中神經活動的影響在24小時內發生變化,這導致我們處理和應對世界的方式不同。如積極情緒–從積極的角度看待信息的傾向–在早晨處於最高點,此時晝夜節律的影響被調整到清醒狀態,而在晚上處於最低點,此時晝夜節律的影響被調整到睡眠。與此同時,負面情緒–從負面或威脅的角度看待信息的傾向在夜間最高。此外,身體在夜間也會自然產生更多的多巴胺。這可以改變獎勵和動機系統從而增加從事危險行為的可能性。
這種對信息的偏頗解釋之後被傳送到大腦中負責決策的部分,這些部分通常致力於控制消極的情緒干擾並專注於目標導向的行為。
然而在夜間,大腦的這些部分也會受到晝夜節律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從而損害決策、功能和優先次序的確定。
突然間,你的世界觀變窄、變得更加消極,你開始做出錯誤的決定,你對周圍世界所創建的心理地圖可能不再與現實相匹配。
那麼結果是什麼呢?你可能最終喝多了、錯過了對病人的關鍵診斷、把油輪撞到一些岩石上或者更糟。
Klerman親身經歷了其中的一些感受,當時她在日本旅行期間經歷了嚴重的時差後掙扎著要入睡。
“雖然我的部分大腦知道最終我會睡著,但當我躺在那裡,看著時鐘滴答滴答地走,我就在旁邊。然後我想,’如果我是一個吸毒者呢?我現在就會出去找毒品了’。後來我意識到,如果是自殺傾向或藥物濫用或其他衝動障礙、賭博和其他成癮行為,這可能也有關係。我怎麼能證明這一點呢?”
對假設進行測試
證明的需要是這裡的關鍵。關鍵是要注意,Mind After Midnight仍是一個假說–需要通過精心構建的研究報告來驗證。
在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轉折中,收集這些數據的最佳方式是要求研究人員和研究人員本身在午夜後保持清醒和工作,如通過對研究參與者進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圖像,這些參與者的睡眠週期已被仔細調整為夜間清醒或進行其他方案。
“大多數研究人員不希望在半夜被呼喚。大多數研究助理和技術人員不希望在半夜醒來,”Klerman說道,“但我們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必須在夜間保持清醒或在夜間不由自主地清醒。我們中的一些人將不得不感到不便,以便我們能夠更好地準備他們、治療他們或盡我們所能來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