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海和東海近岸海域發現2個海蛾魚新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林強團隊在海龍目魚類資源與分類領域取得研究新進展。他們基於近岸海龍目魚類資源調查和系統分類研究,在我國南海和東海近岸海域發現2個海蛾魚新種,分別命名為南海海蛾魚(Spinipegasus nanhaiensis sp. nov.)和中華海蛾魚(Pegasus sinensis sp. nov.)。相關成果相繼發表於《動物分類學》《動物學研究》。
中華海蛾魚(Peg ASUS sinensis sp. nov.)。王信供圖
南海海蛾魚(Spinipegasus nanhaiensis sp. nov.)。王信供圖
海蛾魚是一類小型底棲的海洋硬骨魚類,隸屬於海龍目,海蛾魚科,廣泛分佈於從南非到夏威夷的印度-太平洋溫帶和熱帶近岸海域。長期以來,海蛾魚作為藥源生物在中藥材市場廣受青睞,同時在水族觀賞市場也大量流通。統計顯示,僅在菲律賓薄荷島一地,每年就有70多萬條海蛾魚被交易。
有學者認為,海蛾魚的種群密度較低且存在“一夫一妻”的單配製繁殖特徵,加之其較弱的擴散能力,使得海蛾魚可能對於高強度的捕撈活動十分敏感,其野生種群也正面臨巨大威脅。然而有關海蛾魚分類及種群資源的研究十分匱乏,為避免其物種資源尚未被充分認知就可能面臨絕滅的困境,本研究對我國近海的海蛾魚物種開展了系統的調查和研究。
據介紹,我國之前共記錄有海蛾魚3種,主要分佈在福建及其以南的近岸海域,通過對樣本的形態和遺傳學信息的綜合分析,林強團隊在廈門、陽江和北海海域確認2個新的海蛾魚物種。其中,中華海蛾魚(Pegasus sinensis sp. nov.)模式產地為福建廈門近海,其原本一直被認為是飛海蛾魚(Pegasus volitans);南海海蛾魚(Spinipegasus nanhaiensis sp. nov.)模式產地為廣東陽江近海,其長期以來被認作短尾海蛾魚(Spinipegasus laternarius)。新增的2個海蛾魚新種正模及副模標本目前保藏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生物標本館,全球海蛾魚科魚類自此從6種增加至8種,其中我國近海共分佈有5種。
海蛾魚科在現行的分類系統中僅包含海蛾魚屬(Pegasus)和寬海蛾魚屬(Eurypegasus)兩個屬,而Spinipegasus是作為一個亞屬被劃分在海蛾魚屬(Pegasus)中,曾有學者提出將Spinipegasus劃分為一個獨立的新屬,但是一直未得到充分的證據支持。
林強團隊通過對海蛾魚科物種的線粒體基因組測序,基於系統進化分析發現海蛾魚屬(Pegasus)和寬海蛾魚屬(Eurypegasus)形成姐妹群,兩者的親緣關係更近,而棘海蛾魚屬(Spinipegasus)則聚類在海蛾魚屬和寬海蛾魚屬之外,該結果充分支持了先前研究中提出的將棘海蛾魚屬Spinipegasus劃分為獨立屬的觀點。
該研究結果增進了我們對於海蛾魚科物種資源的認知,同時也為我國近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學參考。
相關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等項目的聯合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31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