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家中企遭打壓,印度市場怎麼了?
“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的日子確實不好過。”上週,榮耀CEO趙明向觀察者網等媒體坦言,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榮耀團隊已從印度市場撤出,“我們對印度市場的理解是非常清楚的”。眼下,脫離華為的榮耀正將目光瞄向全球市場,喊出“五年后海外市場超國內市場出貨量”的目標。但面對與中國人口體量相當的印度市場,榮耀為何選擇撤離?印度令人擔憂的營商環境恐是主因。
榮耀某產品2015年在印度的發布會
就在最近三個月裡,小米、OPPO、vivo等中國企業被印度當局以各種理由檢查,甚至有企業高管遭到當地執法機構的“刑訊逼供”。有統計顯示,最近兩年至少有500家中資企業在印度遭遇了稅務及合規檢查,經營受到很大影響。
中國企業在印度市場是否受到“針對”?背後有何深層原因?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印度問題專家劉宗義指出,印度是四國集團(Quad)成員,不久前又加入“印太經濟框架”,其借助美國“印太戰略”,希望通過引入美國和日本等西方國家資本和技術實現經濟崛起和大國崛起的戰略已經逐漸清晰。
劉宗義認為,在這一過程中,印度當局利用當地複雜司法環境對中國企業的“選擇性執法”是一種表象,其深層邏輯是,美、日國際資本和印度本土壟斷財閥正在形成合力,希望對中國產業鍊和供應鏈形成替代,並攫取中國企業在印度的市場份額。
飽受“關照”的中國企業
“不僅榮耀這樣的企業最後選擇退出印度市場,許多位於印度手機等重要產業鏈上的我國中小工廠,80%都倒掉了,剩下沒有倒閉的,也有不少選擇退出印度市場。”趙明上週在一場新品發布會上坦言。
他還補充道,諸如OPPO、vivo、小米等依然在印度堅持經營的企業,也因為相同的原因,在印度十分不好過。
近些年,印度經濟的高增速疊加龐大的人口規模,一度吸引大量海外企業前往印度淘金,小米就是最早在印度開拓市場的中國公司之一。
經過多年深耕,小米不僅力壓三星,連續四年位居印度手機市場出貨量第一,還積極推進“印度製造”計劃,在當地設立工廠。2017年,雷軍訪印時還曾被印度總理莫迪親切接見。
“這一塊市場在中國企業到來之前幾乎是不存在的。”劉宗義分析,“OPPO、vivo、小米、華為、中興等企業進入印度後,實際上生生開拓出一塊印度的智能手機市場,現在中國企業掙錢了,印度的壟斷廠商看著眼紅,但又缺乏市場競爭力,他們所能做的就是通過各種當地影響力把中國企業排擠出去。”
因此,即便雷軍面見過莫迪,也沒有給小米套上“護身符”。
2017年,印度總理莫迪會見訪印的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
去年底以來,印度政府部門連續以逃稅、做假賬以及違反外匯管理法為由,突擊搜查小米印度公司,甚至扣押該公司巨額資產。小米印度公司更曝出,印度執法機構在問詢該公司高管和家人時使用極端威脅手段,脅迫他們按要求供述。
小米遭遇的稅務問題,是印度政府拿來針對外企的常用手段。事後調查顯示,小米向國外匯款用以支付各種許可技術的專利費,是手機企業的慣常做法。
OV也遇到過與小米類似的經歷。
7月13日,印度稅收情報局宣稱,OPPO逃避關稅近439億盧比(約合人民幣37億元),且在計算進口貨物的交易價值時並未包括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該機構已向OPPO印度公司發出通知,要求繳納稅款。
一個多星期前,印度執法局以涉嫌違反印度《防止洗錢法案》(PMLA)有關規定為由,突擊搜查了vivo印度公司和23個相關公司的48處地點,並在7月10日宣布,凍結與vivo印度公司相關的119個銀行賬戶,涉及資產價值達46.5億盧比(約合人民幣3.9億元)。
稍早之前的2月份,印度稅務局曾搜查華為在印的多個辦公場所,指控華為涉嫌通過虛增成本、壓低收入、調整會計規則等方式避稅,以及在特許使用權費用上可能存在漏洞;一加、富士康等中國公司也曾遭到印度稅務局的突擊搜查。
中國互聯網企業受到的打擊更早。自2020年6月起,印度先後封禁300多個與中國有關的應用程序,包括TikTok、WeChat(微信海外版)、UC Browser (UC瀏覽器)、Bigo Live(直播)、SHAREit(茄子快傳)等廣受歡迎的視頻分享社交或直播平台,稱這些應用軟件對印度的主權、領土完整及安全構成威脅。
可以看到,在印度市場飽受“關照”的企業在手機、軟件和ICT領域較為集中,劉宗義認為,這與印度本身比較重視數字經濟和新能源方向的發展有關。
劉宗義指出,目前印度對中國仍有大量貿易逆差,大量進口中國元器件和中間產品,在印度加工裝配後在印度和歐美市場銷售,但過去幾年中,中國的一些手機和白電企業確實向印度轉移了不少產業鏈,甚至包括一些關鍵環節。
他認為,印度目前屬於工業化初級階段,其工業基礎比不上中國,但是在其他發展中國家中條件較好,工業門類較為齊全,其目標是通過西方資本和技術結合印度製造和市場,來替代中國產業鏈。上述對中國電子製造企業和數字經濟(如TikTok)企業的打壓,一方面希望籍此向西方表明經濟上“去中國化”的決心,另一方面也是其國內壟斷財團在藉機攫取中國企業在印度打開的消費電子和數字經濟市場空間。
極端複雜的市場環境
在一些中國經營者眼裡,印度的稅務檢查並不罕見。有在印度經營的中國企業人士講述,印度與稅務相關的法律和檢查一向都複雜且嚴格,甚至許多印度本地公司有時也算不清自己的稅。
但此番多家中國大公司被檢查仍然令不少中資企業感到緊張。在印經營多年的人士近期向媒體吐露,其公司因“查稅事件”銀行賬戶被凍結,罰款6個億,只能以倒閉告終。
“印度稅收機構出手頻繁的時期,往往是印度政府財政吃緊的時期,他們的上一個活躍期大約在10年前,彼時,三星、諾基亞等手機品牌均受到了相關機構的’關照’。”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南亞區域中企服務組總監劉林曾在一場會議上表示。
“英國遺產使印度本土的法律體系極端複雜,甚至在全球無出其右,”劉宗義表示,“印度司法系統不堪重負,每年有大量積壓案件,這樣的現狀也在客觀上成為在印中企通過法律武器維護權益的障礙,一旦陷入冗長訴訟,即使最後打贏官司,也將付出巨大成本,市場早已被瓜分殆盡。”
“這對印度營商環境和政府信用的影響是很大的,”劉宗義表示,“最近有不少報導和分析稱西方公司實際上是在退出印度,而不是進入印度。”
圖源:路透社
上個月,印度手機和電子協會曾致信印度政府,就印度執法部門對手機廠商採取的行動表達不滿,稱這造成了行業“深度且不必要的恐慌”。
此外,亞馬遜今年6月曾被判定在稅務方面有所隱瞞,被處以20億盧比(約1.7億元人民幣)的罰款,日韓不少企業也面臨同樣的狀況。
“我在印度沒有任何投資,他們根本不懂經濟。”美國投資家羅傑斯曾如此評價印度市場,稱印度經濟令人堪憂,資本投資信心指數低,並向國際市場發出“狙擊印度經濟”的號令。
長期以來,印度的勞動力成本雖然看起來很便宜,但該國的製造工廠和職能部門充滿了混亂和浪費。儘管依靠龐大的市場吸引了不少外資,但不可否認,印度仍然是全球營商環境最差的國家之一。
世界銀行2017年10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印度的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第130位。其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信貸、保護少數投資者、創業和解決破產等幾項指標的排名持續下滑。
劉宗義指出,一方面,印度目前沒有加入RCEP,但加入了“印太經濟框架”,看似矛盾的政策背後,是其執政黨“印度人民黨”和背後的“印度國民志願服務團”本質上保守的經濟思路,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印度製造”,將來如果真的發展起來,他們也會排擠西方企業。另一方面,印度除了壟斷財團外,還存在大量中小企業,他們往往與中國經濟有密切聯繫,主要通過中國中間產品的加工實現生存和發展,並且在印度吸納了大量的就業。這些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並不支持執政黨“去中國化”的經濟政策,還有一些印度本土的經濟學家主張擁抱全球化和市場規律,他們也不支持執政黨的經濟政策。
這些基於利益的複雜邏輯與鬆散的印度社會一起,構成了印度極端複雜的市場環境。
劉宗義最後建議,由於印度執政黨人民黨背後主要由大財團支持,其對華態度和經濟政策不可能輕易改變,中國企業若赴印投資可以追求“短平快”,長期和戰略投資應當特別謹慎。
附:近期中企在印度市場遭不公正待遇梳理(據媒體公開報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