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起火問題再受關注但特斯拉真不該背鍋
最近,一直被稱為“不老男神”且是職業賽車手的林志穎出了車禍,駕駛Model X時撞到橋墩。從視頻片段可以看到,事發時車速並不快,但撞到橋墩後電池就立刻起火,好在路人迅速將林志穎父子二人救出。林志穎被救出後大約5秒,火勢迅速蔓延開來,拖車來到時Model X前半部分基本被燒乾淨了,拖吊時Model X再次起火。
近些年電動汽車起火事件頻發,就拿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哥特斯拉舉例,2013年至今,僅Model X/S系列自燃事件就已在50起左右。(數據來源:特斯拉官方統計)
現階段,電動汽車起火問題依然嚴峻,因為傳統鋰電池的電解液活動性強,通過隔離板分離。受到溫度或碰撞影響後,隔離板損壞,就非常容易起火。而且鋰電池內部擁有完整的氧化還原環境自帶氧化劑,無法通過隔絕氧氣的方案進行滅火,常見的干粉滅火器基本沒有任何作用,必須不斷澆水給電池降溫。
這種情況就導致,電動汽車起火後,火勢難以被撲滅,幾乎所有起火的電動汽車,都是整個車被燒乾淨,只剩下一片灰燼。如何保障車主的安全,已經成了所有新能源車企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鋰電池,讓人既愛又恨
電動汽車充電速度越來越快,但仍不可能跟燃油車加油時間相比,為了解決用戶的續航焦慮,電池廠商都在研發能量密度更高的電池。可是能量密度越高,理論危險係數就越高,電池廠商和車企必須想出其他方案,提高電池安全性,才能確保乘客的生命安全。
為了保障乘客的安全,電池企業和車企投入了重金研發新技術。目前解決電池起火的主要方案有升級隔離層、更改電解液或電池材料等方案,前者市場相對成熟,國內企業上海恩捷新材料科技、星源材質科技,日本企業旭化成、韓國企業SK IE Technology等均表現不錯。
此外,國內車企廣汽埃安還推出了“彈匣電池”方案,通過網狀納米孔隔熱材料和耐高溫上殼體,為電芯構築了一道隔熱牆,能夠隔絕1400℃的高溫,哪怕電芯因碰撞短路,也不會自燃或爆炸。在測試中,汽車團隊使用直徑8mm的鋼針刺穿電池,但依然沒有發生起火或爆炸。
全球共有五大電池廠商,即比亞迪、LG新能源、松下、比亞迪、SK On,它們對電池、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影響極為巨大。因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頻發,國內電池企業都在研發更為安全的電池。目前全球大約95%的磷酸鐵鋰電池產能源自中國,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更是幾乎全部改用磷酸鐵鋰電池。
與電動汽車領域份額最高的三元鋰電池相比,磷酸鐵鋰電池的優勢就是耐高溫,800℃以上電池才會失控,穩定性更高,不易起火或爆炸。比亞迪也曾對電池進行過針刺實驗,結果是三元鋰電池劇烈燃燒,磷酸鐵鋰電池無明火、有煙,表面溫度200℃~400℃,更高級的刀片電池則幾乎沒有明顯變化。
磷酸鐵鋰電池的問題是能量密度太低,同樣體積續航遠不如三元鋰電池,且極易受到低溫影響,北方冬季電池續航可能會下降一半,這也是磷酸鐵鋰電池市場份額不如三元鋰電池的原因。
作為全球裝機量最大的電池廠商,寧德時代投入重金研發了鈉離子電池。鈉元素的金屬活動性比鋰元素低很多,而且內阻較大,即便發生短路,溫度也不會像三元鋰電池那麼高,安全性更高,而且不易受低溫影響。更重要的是,鈉離子電池可以在完全放電的狀態下運輸,運輸成本會更低。
不過鈉離子電池也有能量密度過低的問題,甚至比磷酸鐵鋰電池更低,這就導致鈉離子電池遲遲無法商用。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未來鈉離子電池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車企和電池廠商都希望產品的安全性更高,不希望乘客遇到事故,與電動汽車起步時期相比,現在的電動汽車安全性已改善不少,網上關於起火事件的報導也越來越少。隨著電池企業技術研發的深入,未來電動汽車的安全性還會更高,或許不需要太長時間,我們就會看到安全性更高的鈉離子電池、鈦酸電池商用。
至於這些事故的曝出,是否說明電動汽車安全性堪憂,燃油車更值得買,我們要以數據說話。
妖魔化電動汽車,我們大可不必
不可否認,電動汽車是出現了一些事故,但這並不能說明燃油車就比電動汽車安全。美國保險推薦網站AutoInsurance EZ根據美國相關部門數據作出的報告顯示,電動汽車起火的概率為0.0251%,燃油車起火的概率為1.53%,混動車起火的概率為3.745%。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公佈的國內數據則是,2019年與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起火的概率分別為0.0049%、0.0026%,而傳統燃油車的起火率則在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二之間,達到了電動汽車的五倍左右。
對於媒體無限放大燃油車事故的行為,早前特斯拉CEO馬斯克曾吐槽:
每年有超過100萬台汽油車汽車發生火災,導致數千人死亡,但沒有一場像特斯拉汽車起火一樣成為頭條,為什麼(媒體)要搞雙重標準?
其實也不一定是媒體有意搞雙標,只是電動汽車正在飛速發展,銷量不斷攀升,影響力也在提高,所以消費者和網友開始注意到電動汽車,關注電動汽車相關的新聞,媒體對於新能源汽車事故的報導自然也會多一些。燃油車事故已經不能再算是新聞,除非是極為奇葩的車禍,有其它的樂子吸引我們。
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妖魔化電動汽車,買車時仍要以自己的需求為主,沒有續航焦慮,考慮到油價越來越高的現狀,肯定是電動汽車更實惠。如果是經常跑長途出遠門,那麼混動或燃油車更合適。
來源: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