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冠疫苗接種偶合症佔比近10%:這意味著什麼?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有關情況。據國家衛健委副主任、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益新介紹,截至7月22日,31個省(市、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341672.7萬劑次,疫苗接種總人數達到129863.6萬,第一劑次接種覆蓋率為92.1%。
其中,已經完成全程接種126490.1萬人,全程接種率達到89.7%;完成加強免疫接種79798.5萬人,加強免疫接種率為71.7%。總體看,接種率是比較高的。
60歲以上至少1劑次疫苗接種率為89.6%,基礎免疫全程接種比例達到84.7%,加強免疫接種率達到67.3%。
老年人接種進一步細分,60-69歲至少1劑次疫苗接種率為91.8%,基礎免疫全程接種率是89.1%;70-79歲至少1劑次疫苗接種率為92.7%,基礎免疫全程接種率87.1%;80歲以上人群至少1劑次疫苗接種率達到73.5%,基礎免疫全程接種率是61%。
加強針接種方面,60-69歲、70-79歲、80歲以上的加強免疫接種率分別是72.8%、69.9%、38.4%。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感染病醫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福生指出,研究發現,對於完成全程接種和加強接種的18歲到59歲的感染者,由輕型發展為普通型的風險較未接種疫苗的感染者分別低63%和65%,由普通型及普通型以下發展為重症的風險分別低91%和94%。
對於完成全程接種和加強接種的60歲以上感染者,由輕型發展為普通型的風險較未接種疫苗的感染者要低73%和82%,由普通型及普通型以下發展為重症的風險較未接種疫苗的感染者分別低89%和95%。
因此,我們國家的疫苗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對新冠疫苗設定的標準,就是防發病、防重症、防死亡。
本次發布會上,我國首次官方報告了新冠疫苗接種後的不良反應。
據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馮子健介紹,截至2022年5月30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超過33.8億劑次,累計報告預防接種後不良事件238215例,總體報告發生率為70.45/100萬。
報告的不良事件中,一般反應佔81.29%,發生率為57.27/100萬;異常反應佔5.47%,發生率為3.85/100萬。
其中,嚴重異常反應佔0.91%,發生率為0.64/100萬;偶合症佔9.89%,發生率為6.97/100萬;心因性反應佔2.42%,發生率為1.70/100萬;懷疑接種差錯相關反應0.002%,總共4例,包括2例違反禁忌接種、1例未簽署知情同意書、1例在3天內接種2劑次。
一般反應中,主要為局部疼痛、紅腫、硬結、一過性發熱等症狀。
異常反應中,報告例數居前五位為過敏性皮疹,7217例佔55.38%,其他過敏反應1309例佔10.04%,過敏性紫癜549例佔4.21%、過敏性休克366例佔2.81%、吉蘭-巴雷綜合徵290例佔2.23%。
總的來看,我國新冠疫苗一般反應、異常反應、嚴重異常反應報告率均低於2020年全國其他常規接種疫苗的報告水平,包括脊髓灰質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等,同時國際上大規模使用我國新冠疫苗的國家,也未發現疫苗安全問題。
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我國新冠疫苗是非常安全的。
王福生還特別解釋了偶合反應。
據介紹,在接種疫苗後發生的與預防接種目的無關、懷疑與預防接種相關的所有反應或事件,統一叫預防接種後不良事件(AEFI),其中包括偶合反應(又叫偶合症)。
偶合反應或偶合症是指接種疫苗時,受種者正好處於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發病前的狀態,接種疫苗後,這個疾病巧合發生,但其發生往往與接種疫苗沒有關係,也不屬於異常反應的範疇。
比如,某人正處在感染乙肝病毒的潛伏期,接種疫苗後過幾天就發生了活動性乙型肝炎,這就屬於偶合反應,通過相關的檢測和診斷,這種情況即可鑑別出來。
我國人口基數大,常態情況下,我國每天有約60多萬人因各種疾病住院,每天全國報告的死亡人數在2萬左右,所以,在大規模疫苗接種過程中,發生各種各樣的偶合反應是必然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有清晰的認識,不要因為時間上的巧合把一些無關的疾病歸因於新冠疫苗接種。
心因性反應,也就是俗稱的“心理作用”,主要是指受疫苗接種的心理因素影響,例如疑病,而表現出的身體症狀(軀體化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