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三週年:募資總額達6200億元,股價最猛漲12倍,九成企業盈利
科創板迎來開市三週年。三年前的7月22日,一聲銅鑼敲響,首批25家公司同時在上交所掛牌上市,科創板正式啟航。隨後一路高歌猛進,目前有超過800家企業申報,近六成拿下入場券,其中437家企業已叩開科創板大門。科創板為科創屬性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平台,為科技創新註入了強大的資本動能。截至7月20日,437家科創板上市通過IPO募集資金達6200億元,科創板總市值接近6萬億元。
隨著越來越多企業上市,科創板產業集群效應越發凸顯,在軟件信息、生物醫藥、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行業集聚了一批企業,彰顯硬科技成色。科創板也誕生了包括中芯國際等在內的5家超過千億市值的企業,超過70%的企業自上市以來股價總體上漲,表現最猛的超過12倍。
通過資本助力,科創板企業經營質量穩步向上,最近三年總營收復合增長率達28%,淨利潤增幅則接近70%,超過90%的企業實現盈利。科創闆對盈利要求的放寬也使得尚處於投入期的企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三年內這些企業研發投入累計超過2000億元。
募資總額超6200億元,底色很“硬”
科創板開閘三年來,在註冊制下進展迅速。據上交所官網,截至7月20日(以下有關數據均為此計),科創板共有818家企業進行申報,獲得註冊生效的有479家,佔比近59%;其中有437家已在科創板上市交易,另外42家則在等待發行。
科創板設立的初衷是打造中國硬核科技,三年過去硬科技成色愈加顯現。從行業分佈來看,437家企業主要集中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包括信息網絡、人工智能、雲計算等)、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包括智能製造、交通軌道和航天裝備等)和電子產業(包括電子器件、集成電路等)等四大領域,分別有92、89、73和72家企業,合計佔比近75%。
科創板上市企業行業分佈情況
此外,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產業也分別有57家、27家和22家。整體來看,科創板硬科技屬性突出,其中還有128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
在地域分佈上,上海和北京作為國內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兩大核心城市,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遙遙領先,分別有63家和57家;其後依次是蘇州、深圳和杭州,一定程度上顯示出這些城市的科創實力。初步統計,共有16座城市擁有5家及以上科創板上市企業,除成都和西安以外,其餘均為東部城市,且大多為省會城市。
擁有5家及以上科創板上市企業的16座城市(文中表格數據來源均為東方choice)
此外,還有華潤微、中芯國際、九號公司、百濟神州、格科微等5家註冊在境外的紅籌企業在科創板上市。2020年2月上市的華潤微是科創板紅籌第一股,也是科創板第一家引入“綠鞋機制”的企業,中芯國際則創下科創板募資規模之最。
九號公司則是科創板第一家存在協議控制架構(VIE)、同股不同權併申請發行中國存託憑證(CDR)的企業,目前仍是唯一的CDR股。百濟神州則是國內首個在上交所科創板、港交所和納斯達克同時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
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表示,作為註冊制改革的試驗板,科創板聚焦硬科技企業上市,加快了企業上市排隊速度,上市定價更加公允,為優質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為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貢獻了重要力量。
從募資情況來看,科創板437家上市企業(其中從北交所轉板的觀典防務未募資)最近三年合計募資達6254億元,而同期A股整體募資規模約1.9萬億元,科創板則占到三分之一。
按此計算,科創板平均每家募資超過14億元,有125家企業募資規模超過這一平均值,其中中芯國際、百濟神州、中國通號、晶科能源這四家企業募資均超過百億元,中芯國際更是募資達到462.87億元,系目前所有申報科創板募資最多的企業。
科創板上市企業募資規模排名前20的企業
當然,科創板也有著嚴格和明確的門檻,也有不少企業上市夢斷。數據顯示,科創板三年來共有162家企業終止發行,佔比接近20%。這些企業大多都是主動撤回上市申請,如曾備受爭議的聯想集團,AI四小龍之一的依圖科技,以及吉利汽車、柔宇科技等企業,另有10多家企業最終被上市委否決。
這些企業終止科創板IPO的原因集中在幾個方面,包括不符合科創屬性、財務方面存在重大問題無法提供合理解釋、法律方面存在可能不符合發行條件的情形等,其中持續經營能力、技術先進性與科創能力、科創板定位、會計處理和生產經營合規、關聯交易、股權歸屬、業務獨立和完整性等是這些企業止步科創板背後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市值近6萬億元,股價普漲
在市值表現方面,目前科創板總市值約為6萬億元,佔上交所總市值不到13%,相較創業板總市值的一半左右,而同樣強調科技屬性的納斯達克總市值約為20萬億美元。
具體從個股來看,科創板超過百億市值的企業有152家,佔比不到35%,而在百億以下的則有285家,可見科創板以中小企業為多。而超過千億市值的企業僅有5家,包括中芯國際、天合光能、百濟神州、晶科能源和大全能源,其中中芯國際市值最高,超過3300億元。
科創板市值最高的20家企業情況
從企業股價表現來看,有317家企業自上市以來保持上漲,佔比接近73%,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市場對科創企業的看好;其中更有超過150家企業累計漲幅翻倍,表現最為突出的則是奧特維和東威科技,累計漲幅分別達到1241%、1134%。
奧特維是光伏、鋰電和半導體領域的智能設備製造商,2020年5月在科創板上市。伴隨著下游光伏和新能源等“雙碳”熱潮,奧特維上市後業績表現突出,最近兩年淨利均翻倍,股價也加速增長,不斷刷出新高,最新市值超過310億元。
東威科技是國內鍍膜設備核心供應商,公司設備達到業內領先水平,核心產品VCP(垂直電鍍)設備市佔率在50%以上,且下游應用領域廣泛,核心客戶為鋰電池企業。受新能源汽車行情帶動,東威科技自去年6月上市以來也受到市場追捧。
自上市以來累計漲幅最高和跌幅最高的10家企業
但也有不少企業遭到市場“拋棄”,120家企業出現不同程度下跌,出現破發。這其中最慘的企業是日常公辦經常用到的PDF開發商福昕軟件,累計跌幅達到71%;其次分別為紫晶存儲和翱捷科技,跌幅分別約有65%、60%。
這些企業破發有整體市場的因素,比如自身發行價過高等,但不少企業在上市後出現業績變臉或虧損進一步加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預期。如福昕軟件去年淨利潤同比下降近60%,優刻得去年則同比增虧75%。
值得注意的是,紫晶存儲還是科創板唯二出現“披星戴帽”(*ST,另一家是恆譽環保)來到退市邊緣的企業,其因信披違規(包括違規擔保、財務追溯、年報被審計機構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在今年遭證監會立案調查,上市兩年多便有可能遭到強制退市。
對於科創板三年以來的市場表現,中金公司分析指出,整體表現平穩,維持相對較好的交易活躍度,公募基金等金融機構對科創板的關注程度及配置比例也在持續抬升。該機構也表示,科創板雙向開放仍有較大空間,國際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九成企業實現盈利,普遍“重”研發
在業務經營上,科創板上市公司最近三年總體保持穩步增長。據同花順數據,2019年至2021年,科創板上市公司總計營收分別為5175億元、6159億元、8440億元,平均每家為12.15億元、14.42億元、19.71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接近28%。
在規模上,有14家企業營收超過百億元,“非洲之王”傳音控股以494億元(2021年營收)居於榜首;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也均超過400億元,分別為445億元、406億元,這兩家企業市值也超過千億。
科創板上市企業最近三年營收和盈利情況(億元)
從盈利情況來看,最近三年,科創板上市企業合計實現歸母淨利潤分別為345億元、537億元、955億元,平均每家為0.78億元、1.26億元、2.23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接近70%,顯示科創板整體盈利能力呈現高速增長。
具体到企业来看,有394家企业(占比超90%)去年实现盈利,其中20家企业归母净利润超过10亿元。科创板市值最高的中芯国际赚得最多,去年净利达到107亿元,是科创板唯一一家过百亿的企业;其次为大全能源和东方生物,净利润分别约为57亿元、49亿元。可见,科创板三年来业绩增速持续保持整体较高水平,高成长属性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允許符合科創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這是科創板的一大特色。統計發現,目前有43家企業去年呈現虧損狀態(其中27家系成立以來從未實現盈利,其餘是由盈轉虧或續虧),其中虧損最為嚴重的是營收76億元的百濟神州,虧損額達97億元,最近三年累虧高達280億元;其次是孚能科技、和輝光電,虧損額分別達到9.53億元、9.45億元。
對於高投入、長周期的企業來說,比如生物醫藥、半導體企業等,其產品從研發到最終上市往往需要持續的投入,以及長時間的打磨和市場導入。科創板放寬對非盈利要求的放寬,極大地支撐了這些企業的發展,一方面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同時也讓市場投資者和企業共同成長,享受發展紅利。
科創板研發投入靠前的10家企業(以2021年計)
研發投入則是衡量企業科創實力的核心要素。百濟神州、中芯國際、君實生物則是研發支出最多的企業,去年分別達到95億元、41億元、21億元,超過40%的企業研發投入超過1億元。
整體來看,2019年至2021年,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總額分別為527億元、668億元及873億元,累計研發投入金額超2000億元,去年佔營收比重已超10%。對比來看,2021年近4700家A股上市公司整體研發投入共1.36萬億元,佔總營收比重僅為2.06%,可見科創板公司整體非常看重研發。
隨著科創板製度體係日趨完備,其將成為科創企業越來越重要的孵化器,並將繼續發揮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作用。中金公司分析師認為,未來科創板有望在進一步提高國際化水平、鼓勵長期投資者入市、引導科創板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等方向上加大改革和創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