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了本質上不會衰老的物種
190歲的塞舌爾巨龜Jonathan最近成為了頭條新聞,它成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陸地動物。雖然有傳聞稱某些種類的海龜和其他異體動物或“冷血”生物壽命很長,但這種證據是不完整的且大多集中在動物園裡飼養的動物或在野外生存的少數個體。
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伊利諾伊州東北部大學指導的114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展開的迄今為止最大的關於衰老和壽命的研究最近已經對外發表。它包含了從77個不同種類的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107個種群中收集的數據。
研究人員發現了幾件事,包括首次發現蠑螈、鱷魚和海龜的衰老速度極慢並且跟它們的體型相比壽命延長。他們最近在《科學》上發表了他們的成果。研究小組還發現,保護性表型如大多數龜類物種的硬殼能夠帶來較慢的衰老,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導致可忽略的衰老或沒有生物衰老。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野生動物種群生態學高級作者和副教授David Miller說道:“有傳聞稱一些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衰老緩慢,壽命很長,但直到現在還沒有人在野外的眾多物種中大規模地研究這個問題。如果我們能了解是什麼讓一些動物衰老得更慢,我們就能更好地了解人類的衰老,我們還能為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保護戰略提供信息,其中許多動物都受到威脅或瀕臨滅絕。”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標記-捕獲數據,其中動物被捕獲、標記、放回野外,然後被觀察,通過結合比較系統發育方法,研究人員得以調查生物體的進化。他們的目的是將野外的外溫動物的衰老和壽命跟內溫動物(溫血動物)進行比較以及調查早期關於衰老的假設,如體溫控制的方式和保護性身體特徵的存在或不存在。
Miller指出,“體溫調節模式假說”表明,外溫動物–因為它們需要外部溫度來調節它們的體溫,因此通常具有較低的新陳代謝–比內溫動物衰老得更慢,據悉,內溫動物在內部產生自己的熱量並具有較高的新陳代謝。
“人們傾向於認為,像小鼠老化快是因為它們的新陳代謝高,而烏龜老化慢是因為它們的新陳代謝低,”Miller說道。
然而研究小組的發現顯示,外溫動物的衰老率和壽命遠高於和低於類似大小的內溫動物的已知衰老率,這表明一種動物調節溫度的方式–冷血動物和溫血動物–並不一定能說明其衰老率或壽命。
“我們沒有發現支持這樣的觀點,即較低的新陳代謝率意味著外溫動物的衰老速度較慢。這種關係只適用於龜類,這表明龜類在外溫動物中是獨一無二的,”Miller說道。
保護性表型假說表明,具有賦予保護性的物理或化學特徵的動物–如盔甲、刺、殼或毒液–擁有較慢的衰老和更長的壽命。研究小組記錄到,這些保護性特徵確實使動物的衰老速度更慢,並且在物理保護的情況下,跟那些沒有保護性表型的動物相比,它們的壽命要長很多。
密歇根州立大學綜合生物學教授、共同第一作者Anne Bronikowski說道:“可能是它們改變的形態跟硬殼提供了保護並促成了它們生活史的進化,其中包括可忽略的衰老–或缺乏人口學上的衰老–和特殊的壽命。”
這項研究的論文第一作者、東北伊利諾伊大學生物學助理教授Beth Reinke進一步解釋稱:“這些不同的保護機制可以降低動物的死亡率,因為它們沒有被其他動物吃掉。因此,它們更有可能活得更久,這就施加了壓力,讓它們更慢地衰老。我們在海龜身上發現了對保護性表型假說的最大支持。這再次表明,海龜作為一個群體是獨一無二的。”
而有趣的是,研究小組在每個外溫動物群體中至少觀察到一個物種的衰老可以忽略不計,這包括青蛙和蟾蜍、鱷魚和烏龜。
“說它們根本不衰老聽起來非常戲劇化,但基本上它們一旦過了繁殖期,死亡的可能性就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Reinke指出。
Miller補充道:“可忽略的老化意味著,如果一隻動物在10歲時一年內死亡的機會是1%,如果它在100歲時還活著,那麼它死亡的機會仍是1%。相比之下,在美國的成年女性中,10歲時一年內死亡的風險約為2,500分之一,80歲時為24分之一。當一個物種表現出可忽略不計的衰老(惡化)時,衰老就不會發生。”
Reinke指出,該團隊的新穎研究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來自世界各地研究各種物種的大量合作者的貢獻。
Bronikowski補充稱:“了解不同動物的衰老比較情況可以揭示出靈活的特徵,這些特徵可能被證明是跟人類衰老有關的生物醫學研究的值得關注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