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變色龍”:墨魚的偽裝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複雜
根據一項新研究,歐洲墨魚(sepia officinalis)可能結合了兩個不同的神經系統,處理來自其本地環境的特定視覺特徵,以及與其整體背景環境有關的視覺線索,以便產生它用來在海底偽裝自己的身體模式。這項研究是由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和其他機構進行的,並已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
這一發現與以前的研究相矛盾,因為以前的研究表明,墨魚採用僅有的三種主要的身體模式之一,在視覺上與它的背景相融合,所涉及的認知(大腦)過程要簡單很多。然而,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該動物擁有大約30種不同的身體圖案組件,它可以用來實現這一目的。
這項新研究探討了墨魚是否使用了一種由其環境中特定的視覺特徵所觸發的認知過程,並證明了它所擁有的身體圖案組件的數量。
墨魚是與環境融為一體的高手,就像它們的頭足類近親章魚和烏賊一樣,這主要歸功於它們的大腦能夠控制它們皮膚上被稱為色團的特殊細胞中的色素如何在它們的身體上顯示出來。
在這項研究中,15只歐洲墨魚被獨立地安置在一個小水箱中,它們被隨機地暴露在統一的灰色背景下,或者是具有詳細圖案特徵的七個背景之一(如小黑方塊、小白方塊或白色條紋)。研究人員用照相機拍下了動物對這些視覺線索的偽裝反應,然後對其進行分析,以了解在30種身體圖案成分中,哪些成分在測試對象的樣本中被激活。
該分析包括一種被稱為“主成分分析”(PCA)的統計技術,該技術在觀察到的數據中尋找反應的集群,並試圖用數據的一組減少的關鍵特徵來大致解釋它。
PCA的結果發現,一些關鍵特徵並不能解釋實驗數據中的大部分變化,但如果墨魚採用的是一個只表達三種身體模式的認知系統,這也是可以預期的。相反,研究結果更符合這樣一個系統,即動物的全部身體模式成分可以被激活,但有選擇地以有限的數量,對它們在水箱中視覺接觸到的模式特徵作出反應。
雖然研究結果是初步的,但它們與一個模型相一致,即歐洲墨魚確實採用了一個認知系統來處理環境的特定視覺特徵,並與一個對整體視覺背景做出反應的系統結合使用。此外,一個模型中,視覺特徵系統以分層的方式實施(即在需要時,對整體背景的基本反應進行微調),以使動物創造出在海底使用的無數種偽裝反應。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視覺科學教授Christopher Tyler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表示:
“墨魚通過在其皮膚表面的動態’畫布’上表達其對周圍環境的感知,為了解這種外來物種的感知處理提供了一個迷人的窗口。
這些發現也為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以調查這裡使用的圖案特徵的哪些具體方面負責激活墨魚的不同的身體組件組。實際上,這些人工視覺線索是否反映了在動物的自然環境中遇到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