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號”或將退役這些有關它們的知識你了解多少?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先後發射了兩枚名為“旅行者號”(Voyager)的探測器。它們是人類最著名的外層星系空間探測器,兩個姊妹探測器沿著兩條不同的軌道,向著太陽系外飛行。
雖然“旅行者1號”目前仍在正常運行,但據報導稱,科學家最近注意到該探測器姿態關節和控制系統(AACS)的數據並不能反映飛船的實際情況,“所有跡像都表明AACS仍在工作,但它返回的遙測數據無效,比如看上去像是隨機數,或者不在設定好對應某種狀態的數據范圍內”。“旅行者2號”探測器目前倒是運轉正常。不得不說,它們都已經老了,能源也在不斷衰減,儘管任務團隊已經關閉了一些組件來節省能量,但目前估計也只能讓探測器繼續工作到2025年。
在“旅行者號”或將退役之際,我們來盤點一些與“旅行者號”相關的科學問題,致敬人類太空探索的先行者。
“旅行者號”飛出太陽係了嗎?
經常有媒體報導說“旅行者號”已經飛到太陽系之外,這實際上大錯特錯,再給它1萬年也飛不出去。NASA曾宣布的“旅行者號”飛出了“邊界層”,也就是“日球層”,這個層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層?
其實,看似空無一物的太陽系空間,充滿了太陽大氣放出的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被稱為太陽風,其中73%是氫(質子),25%是氦(α粒子)。太陽風離開太陽後還會加速到超聲速,平均可達每秒300—700千米,但會在遠離太陽的區域與星際物質碰撞並減速,甚至停下來。作一個簡單的比喻,日球層就好像太陽風吹進星際空間物質中的氣泡,氣泡的邊界就是“旅行者號”穿越過的邊界,距離地球大約180億千米,目前“旅行者號”的飛行距離已超過200億千米。
“旅行者號”用的是什麼能源?
雖然對於飛行在太陽系中的探測器而言,太陽的能量近乎無窮無盡。但“旅行者號”飛行到距離太陽較遠的區域,太陽的光照強度其實已經非常弱了,難以用來發電,所以“旅行者號”飛船的供能主要依靠內置的核電池,它被設計為可以供能到2025年。
憑藉這個核電池就足以讓“旅行者號”飛行超過200億千米嗎?當然也不是。人造探測器能夠離開地球進入太空,主要依靠帶它擺脫地心引力的龐大火箭動力。進入太空之後,阻力近乎為0,探測器可以靠慣性飛行。雖然,探測器受到了像太陽這樣巨型天體的引力製約,但巨型天體的引力也給了探測器“借力”的機會,探測器可以利用“引力彈弓”的效應加速,不斷達到更高的速度。
什麼是“引力彈弓”?就好比高速飛過來的足球,再用力踢出去,球可能飛得會比來時更快。“旅行者號”在經過幾次“引力彈弓”加速後,每次速度都能大幅提高。
“旅行者號”攜帶了一定的燃料,用於不斷對飛行姿態和軌道進行“微調”,借助多次“引力彈弓”加速作用之後,在45年間才能飛到如此之遠的深空。
距離那麼遠,“旅行者號”能跟地球聯絡上嗎?
“旅行者號”曾在上百億千米外將遙遠行星的照片發送回來,這就說明它們與地球是可以通信的。為什麼與地球相距這麼遠,“旅行者號”還沒“失聯”?其實,它的通信方法很普通,就是用無線電通信,跟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手機通信是一個原理。“旅行者號”的頂端裝有一個外形酷似一口鍋、直徑達3.7米的拋物面天線,主要就是為了能跟地球之間收發無線電。
不過,我們去爬山的時候就很容易因為附近沒有基站而找不到手機信號,茫茫宇宙中,信號是何等微弱,“旅行者號”天線再大也有極限,這就需要地球上有非常強大的天線,來接收“旅行者號”從宇宙深處發回的信號。
NASA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建造深空網絡(DSN),由直徑達70米的巨大天線組成。後來用於“旅行者號”信號接收的3個主要站點,分別為“戈爾德斯通深空站”“馬德里深空站”以及“堪培拉深空站”。這3個站點在經度方面分佈均勻,可以避免因地球自轉而產生的“通信盲區”,從而實現與“旅行者號”全天24小時的不間斷通信。
近年來,中國科學家正在論證太陽邊際探測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歐洲最近也提案了新的太陽邊際探測器計劃。今年3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中國正在組織專家深化論證太陽系邊際探測方案,計劃於2049年實現100個AU(天文單位,1AU等於1個日地距離),也就是150億千米遠的深空探測。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自古以來,仰望星空,人類對於宇宙的好奇心是代代相傳、無窮無盡的。通過回顧飛行時間超過45年、飛行距離超過200億千米的“旅行者號”飛船,我們再一次體會到了人類探索太空的初心和決心,空間科學和空間技術的完美結合。未來人類註定將離開地球母親的懷抱,走向更深更遠的宇宙空間,發現越來越多的星辰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