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表面下究竟有什麼?
月球表面下面究竟有什麼呢?跟地球一樣,月球也有一個地殼、地幔和地核。然而它的中心由鐵和鎳構成,這使得它成為我們太陽系中密度第二大的衛星–僅次於木衛二,木衛二是環繞木星的79顆衛星之一。
我們月球內部的固體核心直徑為480公里,外部的熔融液態鐵核心則將總直徑推至660公里。跟大多數其他天體相比,它是很小的,這些天體的核心通常是其總直徑的一半,比如地球。根據Space提供的信息了解到,岩石圈–包括月球內部的大部分–約有620英里厚。地幔約有839英里寬,而地殼只有31英里。奇怪的是,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比朝向遠方的一面的地殼更薄,根據NASA的說法,科學家們並不清楚原因。
曾幾何時,月球被火山活動所圍困。由此產生的熔岩流幫助形成了廣闊的平原,這通過望遠鏡很容易看到。一旦岩漿冷卻,它就會凝固,這反過來又可能導致內部各層分裂開來。這些不同層次的不同物質將月球歸類為一個有差異的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最重的元素下沉到月球的中心,而較輕的元素則留在表面或附近。
光明與黑暗的戰爭
關於月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目前還沒有定論。普遍的理論是,一顆火星大小的原行星撞上了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地球,由此產生的碎片坍塌形成了月球。化學分析顯示其成分跟地球相對接近。然而,科學家發現,在明亮的平原(月球高地)上的岩石實際上比在較暗的平原上發現的岩石含有較少的金屬礦物。這只有在地球在碰撞之前已經形成了它的核心、地幔和地殼使月球缺乏金屬的情況下才有意義。然而在月球較暗的平原上發現的岩石比在地球上發現的岩石含有更多的金屬。
2011年,NASA在月球偵察軌道器上發射了微型射頻(Mini-RF)儀器,該儀器至今仍在繞著月球轉。它最初的任務是尋找表面的冰,但在11年後它卻發現了別的東西。
在測量環形山內月球土壤的一種電特性–稱為介電常數–時,Mini-RF發現這一特性在1至3英里寬的環形山中有所增加,但在3至12英里寬的環形山中卻保持不變。該任務的共同研究者Essam Heggy和其他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沒有理由存在的關聯。
在月球上採礦只是時間問題
在比較了從Mini-RF獲得的數據和從LRO廣角相機製作的金屬氧化物地圖後,研究人員們證實,具有較高“介電特性”的較大的隕石坑跟這些金屬礦物的濃度直接相關。
儘管月球銀色表面下的最初幾百米可能沒有任何貴重金屬,但越往下走寶藏就越豐富。這些發現支持了NASA的重力恢復和內部實驗室(GRAIL)任務,該任務在南極-艾特肯盆地下發現了是夏威夷大島五倍的金屬塊。
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LRO項目科學家Noah Petro指出,來自Mini-RF的數據是無價的。它不僅繼續提供關於可能隱藏在月球表面和下面的東西的數據,而且還揭示了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跟地球的真正天體聯繫可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