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手機調至靜音狀態反而可能會增加人們查閱的次數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人們關閉他們的智能手機,或將其設置為靜音,作為緩解分心或避免上癮的互聯網行為的策略,可能會對一些人產生反作用。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說,當他們的設備處於靜音模式時,人們查閱手機的頻率更高。
他們補充說,那些在”害怕錯過”和”需要歸屬感”人格測試中得分較高的人在靜音狀態下檢查手機的次數更多,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在手機上停留的時間更長。
唐納德-P-貝利薩里奧學院媒體效應教授、媒體效應研究實驗室聯合主任S. Shyam Sundar表示,這些發現表明,用一刀切的與手機物理隔離的方法來緩解一些人認為日益嚴重的智能手機分心和成癮問題可能是錯誤的。
Sundar說:”克服成癮或任何種類的物質過度使用或依賴的一般常識性方法是減少該物質,”他也是賓州州立大學計算和數據科學研究所的成員。”業界遏制智能手機過度使用的方法通常是設法切斷你對手機的訪問,或減少通知的數量,或讓你選擇關閉聲音。雖然這些都是常識性的方法,但我們真的不知道它們在心理上是否有效。這似乎是那些削減的情況之一,實際上會適得其反,或者說會產生反效果”。
研究人員判讀了從138名iPhone用戶的屏幕時間工具中收集的數據,重點研究了兩種不同的心理特徵如何影響人們在手機處於靜音或嗡嗡聲時的反應。具體來說,他們研究了那些專注於從他人那裡收集信息的人–也被稱為”害怕錯過”(FoMO),以及那些對維持人際關係有高度需求的人–或”需要歸屬”(Need-to-Belong)。
所有參與者在設備處於靜音模式時,與設置為聲音提示或振動模式時相比,查閱他們的手機次數更多。當手機有聲音和振動時,他們平均每天檢查手機52.9次,但當手機完全靜音時,檢查手機的次數大約是兩倍,即平均每天98.2次。
據大眾傳播學博士生、論文第一作者Liao Mengqi介紹,參與者被問到一系列問題,以確定具有高度FoMO和Need-to-Belong心理特徵的人。例如,擁有FoMO的人傾向於同意有關他們對其他人所做事情的關心的問題,例如。”當你發現朋友們沒有你在一起玩耍時,你會擔心嗎?”和”你會因為不知道你的朋友們在做什麼而感到焦慮嗎?”具有高”需要歸屬感”特徵的人可能會同意諸如”你需要別人喜歡你”和”當人們不接受你時,你會感到很難過”這樣的陳述。
FoMO水平高的人在振動信號打開時,每天檢查手機約50次。但在無聲模式下,這些參與者的檢查次數飆升至每天約120次。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手機處於靜音模式,FoMO水平高的人停留在手機上的時間明顯更長。
當手機處於靜音模式時,具有高層次”需要歸屬”特質的人並沒有更多地拿起他們的手機,但是如果他們的手機處於靜音或僅有振動的模式,他們在手機上停留的時間更長。該研究表明,關於處理互動媒體分心的建議–移除設備或解除警報–可能不僅僅是無效的,這些步驟實際上可能導致更多我們想要阻止的行為發生。
“想像一下,在課堂上,老師告訴學生關閉他們的手機,我們認為現在每個人都在關注老師,”Sundar說。”但是,我們的研究表明,情況恰恰相反,他們正全神貫注地思考他們所遺漏的所有事情,因此,這可能會更加分散注意力。”
據Liao說,開發者可能想利用這些發現來尋找方法,使智能手機既能更好地使用,又能讓消費者更健康。
“根據用戶的個體差異來個性化通知的方式可能很重要,例如,在這種情況下,基於他們對錯過的恐懼程度和他們對歸屬感的需求程度,這些在現在都不難衡量,”Liao說。”開發人員應該探索的另一件事是使用,例如,社交媒體和在線娛樂,以真正傾聽哪些是那個人不能錯過的通知,以及他們可能不介意錯過的通知。”
研究人員在《人類行為中的計算機》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現在可以在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