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買8部手機玩遊戲被送醫治“網癮” 醫生:勿隨意定性
因為玩遊戲被父母沒收手機,就偷偷再買一隻——13歲的杭州男孩小智(化名)通過攢零用錢、借錢、變賣玩具等,不斷買手機偷偷打遊戲,一年裡連買8隻手機。“醫生你幫幫我們,給孩子戒’網癮’。”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診室,小智母親激動地說。
“遊戲成癮確實是一種精神疾病,但臨床診斷標準非常嚴格,像小智這樣並沒有到成癮性疾病的程度。”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心理治療師胡健波認為,青少年的“網癮”往往只是表象,家長、社會不要隨意作出“網癮”判定,更不要自行送去“戒網癮”學校。
澎湃新聞7月8日從浙大一院了解到,暑假裡,小智被父母帶來看診。他小學時成績挺好,雖然也愛玩手機遊戲,但父母沒太多干涉。到了初中,幾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歸因於玩遊戲,斷網、沒收手機,要他專心學習,但一段時間下來,孩子的成績持續下降,上課也打起了瞌睡。
一天,父母在小智床下的鞋盒裡發現一隻手機,裝著好幾個遊戲。打罵、沒收後,父母又在別的地方找到小智偷偷買的手機——到發現第8只,母親快崩潰了,帶著兒子到醫院就診。
“他說手機是用攢零花錢、問爺爺奶奶要錢、向同學借錢、賣玩具等方法湊錢買的,平時藏起來,半夜躲在被窩裡打遊戲。”母親告訴醫生。小智長得高大,一言不發坐在診室。
胡健波表示,雖然父母咬定小智是“網癮”,但臨床上對遊戲成癮這種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非常嚴格,小智目前的狀態屬於沉迷網絡,不能與成癮性疾病混淆。“青少年的’網癮’、沉迷遊戲往往是種表象,這些孩子常合併情感障礙、焦慮障礙、衝動及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疾病。”胡健波進行評估、檢查後,診斷小智處於中度抑鬱狀態,目前已開始治療。
澎湃新聞從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了解到,該科接觸到的遊戲成癮、沉迷遊戲的青少年病例大部分是受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心理創傷與應激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像小智,成長過程中父母一直以比較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他將打遊戲、上網作為放鬆、發洩的方式,但因為幾次沒考好,父母就將問題全部歸咎於遊戲,對他進行“高壓”而不是溝通交流,導致逐漸出現抑鬱情緒,並越來越沉迷於虛擬世界。
他表示,治療這樣的病例時,家庭環境非常重要,父母要改變教育方式,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給予規範而不是視為“洪水猛獸”,自己也不要回家就捧著手機,“如果孩子已經出現沉迷網絡、影響學習的行為,通過家庭治療也無法改變,那要到正規醫院精神衛生科就診,而不是直接送去’戒網癮’學校,避免孩子因體罰、暴力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