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對國際排名說“不” 一波“退榜潮”要來了嗎?
近日,南京大學明確表示:拒絕國際排名。在4月15日公佈的《中共南京大學委員會關於十九屆中央第七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中,南大校方表示,在《南京大學“十四五”規劃》和《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整體建設方案》編制中,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均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重要建設目標。
曾經,南大作為國內首個引入SCI“洋指標”的高校,如今也第一個釋放出了跳出高校排名內捲的信號。在世界大學排行榜日益遭受詬病的趨勢下,南大此舉無疑會是一個好的開頭。1國際排名為何不再受推崇
世界大學排名湧現於20世紀以來的出國留學潮,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內高校的發展。目前主要的國際排行榜有四個,分別是英國泰晤士世界大學排行榜、英國QS世界大學排行榜、美國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國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這些世界大學排名在很多方面發揮了其積極作用。對高校提升自身發展質量來說,國際排名是一個直接的參照指標。排名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學科建設、科研水平、教學質量等方面的成果,從而為高校制定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提供參考。同時,排名在獲取辦學資源、人才引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排名也是高校進行品牌運作和招生宣傳的一個重要考量。因此,大學排名的本質,是大學用以評估、反思自身的參照,同時也是可以提升學校聲譽、獲取辦學資源的有利手段。
對於公眾尤其是學生群體而言,國際排名能夠為其求學提供有效信息。另外,在企業招聘工作中,國際排名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
但是,在“排名”這一遊戲競爭的邏輯下,如今我們已經看到,國際排名帶來的諸多怪象、亂像已經暴露無遺。問題出在哪裡?
指標體系差異大,難以反映真實水平
目前在一些主流的國際排名之間,評價標準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而難以全面、真實地反映大學水平。
比如,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學術聲譽”這一指標佔比高達40%。軟科排名則相對更注重學校教師的科研情況,如獲諾貝爾獎或菲爾茲獎等的教師數量。而在泰晤士排名的評價標準中,教學、研究和論文引用三項權重最高,佔比均為30%。USNews美國綜合大學排名的主要評估指標中,聲譽(包括全球研究聲譽12.5%和區域研究聲譽12.5%)是權重最高的一項。
圖注:軟科排名評價指標
這些評價指標差異的存在,導致了高校傾向於選擇自身排名更高的某些指標方面進行宣傳,因此排名不能反映學校真實的綜合實力。
某些評價標準引起公眾詬病
“國際化程度”這一指標普遍見於各大排行榜的評價體系中,它也是備受公眾質疑的一項指標。
長期以來,“崇洋媚外”、“超國民待遇”等言論不絕於耳,但這一現象屢被質疑,卻屢無改善,究其根本,就是因為留學生率會影響學校的國際排名。而且,相對於其他與高校科研水平更直接掛鉤的指標而言,國際學生比例這一指標是更容易操作和達成的。因此,高校花大量資金招收國際學生,並為其提供超越本國學生的待遇,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
要想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不再對中國學生造成心理傷害,就一定要對看重留學生率的國際排名說“不”。
造假買榜,國際排名已經“爛”了
為了在排名競爭中拿到一個好看位次,有的大學竟花錢買榜、數據造假,一系列的不正當行為降低了國際排行榜的可信度,也損害了學校自身聲譽。比如,今年三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就被曝出向USNews提供虛假數據。然而,這樣的欺騙性操作對於提升學校的實際辦學能力又有何實際幫助呢?
本末倒置,丟失辦學育人初衷
在國際排名這一“指揮棒”下,高校在自身發展的各方面規劃上顯得浮躁且盲目。排名與資源分配掛鉤,以排名來指導學科建設,這導致學科的發展不均衡。
在這項追逐排名的遊戲中,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被耗費在提高排名上,純粹的科研和教學因而被冷落。真正想靜下心來做科研的人也不得不被功利化的趨勢裹挾,灌水、學術不端也因此屢見不鮮。
同時被傷害的,還有大學的教學質量。從排名中,我們無法知曉老師們的課上得如何,學生學到了什麼,真正體現學校辦學質量的因素被忽視了。2拒絕排名,解綁之後向何處去
南京大學對國際排名的拒絕,是一個好的開始。
拒絕排名,本質上拒絕的是對簡單指標的盲目追逐,而轉而回歸大學教學育人的本質。
據《南京晨報》的報導,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操太聖教授表達了對國際排名的態度:
“國際排名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並廣為傳播,往往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國內很多高校都特別在意。”操太聖認為,在某種意義上,很多高校是被國際排名“牽著鼻子走”,過於追求其中顯性、片面的指標,卻忽視了教育最重要的育人功能。“教育是系統性工程,用排行榜的簡單化指標來作指引,必然會帶偏高校的辦學方向。”
無論是大學排行榜帶來的種種不良影響,還是此次南大的表態,都已經開始促使大家正確看待排名,對高校排名這場競爭進行理性反思。
如今,國際排名的熱度及其在公眾眼中的可信度已經不如從前,但對“排名”說不,並非一蹴而就之事。無論是對於高校,還是對於公眾,“排名思維”都是根深蒂固的,去除排名“綁架”,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探索。
拒絕國際排名,並非拒絕一切評價。顯性的排行榜可以無視,但隱性的排名依然存在,本質上,各方都需要評價來實施各種決策,高校需要一些指標來建立自身形象,公眾也需要一些參考來獲取對高校的認知。與國際排名解綁以後,中國高校仍需要建立自己的評價標準。雙一流建設和學科評估在淡化排名意識方面都是良好的嘗試,但無論如何,排名終究會是一個參考標準,比如第一輪雙一流建設名單當初就曾參考了主流的排行榜,一度備受爭議。
去排名,至少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南大對國際排名的拒絕姿態,在公眾層面也收穫了很多的讚同與支持。但在行動上,此次南京大學拒絕國際排名之後,是否會有其他高校跟進?事實上,此前也有其他一些高校在拒絕排名方面有所表態,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在2020年提出,從2022年起不再向任何世界大學排行榜公司提供數據。2021年,蘭州大學則主動退出了泰晤士世界大學排行榜。
當然,高校是否拒絕排名,會考慮到其本身的層次,一般來說,本身優秀的大學更可能不會關注排名,而那些相對靠後的大學則會傾向於重視排名,藉以獲取資源和聲譽。因此,短時間內,國內高校參與排名競爭的整體狀態想必不會有太大改觀,就如“985”、“211”並沒有很快被“雙一流”所取代一樣。
南大此次退出國際排名“群聊”會不會成為一個風向標,中國大學會不會即將迎來一波“退榜”熱潮,讓我們拭目以待。作者|Ailleurs編輯|陳彩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