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漩渦中的柔宇:從技術到市場,這一躍太難了
作為曾經的資本寵兒,擁有全球領先柔性屏技術的柔宇科技先後獲眾多創投機構的一再加持,多輪股權加債權融資累計近100億元,一度是估值超500億元的“獨角獸”企業。然而,領先技術和資本加持並未轉化為市場競爭力。資本持續消耗之後,柔宇科技近期負面傳聞不斷,拖欠工資、核心人員離職,甚至傳出“全員放假”風聲。
公司獨董、知名學者劉姝威連發文章呼籲“拯救柔宇”,欲讓政府幫助引進戰略投資者,以緩解資金燃眉之急。
柔宇科技到底怎麼了?柔宇科技能否走出困境?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近日實地探訪柔宇科技深圳總部辦公區、生產基地,採訪柔宇科技投資人、員工、同行及業內專家。從現場看,柔宇科技沒有全員放假,生產線也在運轉,但作業量並不飽和。柔宇科技的投資人態度謹慎,不願追加投資。同行則認為,柔宇科技的技術路線沒問題,但產品量產、通過市場檢驗不容易。有員工將責任歸咎於公司創始人不擅長管理,權力高度集中下運轉效率不高。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向柔宇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劉自鴻發送了採訪提綱,得到了回复。劉自鴻表示,感謝關心和支持,近期事情太多,不方便接受采訪,之後再找合適時間溝通。
去年12月,劉自鴻曾在朋友圈感慨,至暗時刻不指望雪中送炭,“唯一能做的是堅持到底,永不言棄。”
現場所見:並未全員放假
4月初,柔宇科技因“全員放假”等傳聞被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彼時,有柔宇科技員工向記者表示,公司內部口頭通知全員放假三個月。之後,柔宇科技相關人士闢謠,稱公司還有員工在上班,並未全員放假。
證券時報記者在4月下旬的一個工作日,來到位於深圳市南山區高新區聯合總部大廈的柔宇科技總部。公司此前租賃了18、19兩層樓,但如今18層辦公區已大門緊閉,19層保持正常運行狀態。
透過19樓前台,記者看到,確實仍有人數不多的員工在辦公。前台行政人員告訴記者,公司沒有發布全員放假的通知,清明節後至今他一直在公司上班。
隨後,記者前往深圳市龍崗區柔宇科技柔性顯示基地。園區裡停有不少車輛,部分車間亮著燈。園區保安說,公司沒有發布放假通知,並以“沒有預約碼”為由婉拒了記者進入基地的請求。
記者在附近觀察了約兩個小時。園區裡不時傳來機器運轉的轟鳴聲,同時,標著“酸性排氣”的管道也處於正常工作狀態。偶有員工進出園區。
下午5點多,接近下班時間,基地主辦公樓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樓層陸續亮起燈。6點剛過,不少員工從園區裡走出來,三輛大巴準時開到門口,6點15分左右,主辦公樓的燈光熄滅至只剩一層。
由此看來,柔宇科技確實並未全員放假,生產基地仍在勉力維持運轉。
從公司獨董劉姝威日前發布文章《拯救柔宇》中可以看到,柔宇科技現在很差錢。劉姝威說,公司還沒來得及開拓市場,創造充足的經營性現金流量時,已經出現資金短缺,導致柔性屏產線無法正常運轉,也無法進行持續的研發工作。
投資人反思:缺過硬產品
柔宇科技2012年5月~2021年9月共進行過8輪融資,獲得股權投資約61.97億元,債權融資約36.53億元,估值一度超過500億元。資本青睞的主要原因是柔宇科技有技術,有人才。
張強(化名)是柔宇科技的投資方。他說,從研發角度來看,柔宇從0到1的確是走出來了,在業內屬於領先。創始人劉自鴻出身名校,履歷很好,折疊屏屬於比較前沿的技術,這些都是當初投資人看了心動的地方。
但是,柔宇科技的產品一直沒有獲得市場的真正認可,推出的兩款FlexPai折疊手機均銷量不佳。張強身邊不少朋友都用過,反映槽點不少。質量不過硬,用戶體驗不理想,其他手機廠家自然不會大規模採購。
張強說,柔性屏技術應用商業前景可觀,但前景能否兌現,要靠產品說話,靠市場化銷售業績。柔宇科技一直沒拿出來過硬的產品,銷售遲遲沒有帶來健康的經營現金流。
從2012年5月創立至2021年9月近十年期間,除了獲得近100億元股權、債權融資,柔宇科技的經營活動獲得現金流入合計才17.17億元。
2018年6月,柔宇科技在深圳市龍崗區建設投產了全球第一條可折疊全柔性顯示屏量產線,投資額65億元,僅為相同產量規模的傳統顯示面板產線的1/7。傳統面板產線投資要465億元。
以相對較低的投資額,要求做出全球領先的產品,是不是對柔宇要求太過苛刻?股東是否應該繼續支持?張強認為,早期可以講願景,產線建起來,沒有取得階段性成果,這意味著技術成熟度存在瓶頸。
事後復盤,柔宇做手機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本來是一個to B的公司,做手機面對的是C端用戶,挑戰完全不同。柔宇科技為了做手機,又額外招很多人,這也是資金消耗過快的原因之一。
不過,即使是高峰期的2000餘名員工,與成熟的手機團隊相比也太小了。柔宇科技很難和主流手機廠商競爭,何況還要做面板。張強認為,當時柔宇做手機情況特殊,下游廠家沒有配套採購,產量又小,作為行業內首先吃螃蟹的公司,要走出來很不容易。旭日大數據董事長孫燕飚也持類似看法。柔宇科技想要兼顧to B和to C 市場,實際上既充當供應鏈廠商,又做終端企業。事實證明,這條路很難走。
通信工程師、戰略規劃專家袁博對記者表示,柔宇科技在過去的發展中,重視技術而忽略商業落地,這導致其一直靠融資而不是商業銷售來支撐,這並非良性的發展。
製表:陳麗湘
員工感受:技術雖牛,管理不行
柔性屏主要有兩種技術路線,一是京東方、TCL科技、三星等公司拓展的多晶矽(LTPS)技術,市面上主要的折疊屏手機等產品幾乎都由這些公司供應。另一種則是柔宇自主研發的超低溫非矽製程集成技術(ULT-NSSP)。
據劉自鴻此前介紹,ULT-NSSP技術比LTPS在量產能力上更優秀,原因在於採用不同材料體系和不同製程工藝,整體生產流程大為簡化,設備投資成本大幅降低,良率顯著提高,產品彎折可靠性極強。
國內領先的面板製造商華星光電的一位高管介紹,從技術路線上看,柔宇並不是孤例,韓國LG和日本企業也都在做,其中LG進展比較快。“這個產品核心關鍵不是屏幕做得有多薄,三星也可以做很薄,這並不是加分項,至於生產溫度的高低,也沒有多大意義。”他說,“柔宇的技術路線沒問題,只是這條路太遠了,從技術到量產要走很長的路,只靠幾個實驗室出來的學術派很難搞定。”
曾在柔宇科技工作了兩年多的陳銘評價,柔宇技術確實很牛,創始人的背景無可挑剔,這幾年柔性屏產業發展也蒸蒸日上。柔宇陷入困境,跟劉自鴻的個人情懷和管理短板有很大關係。劉自鴻提出的目標過於高遠,讓柔宇的路越走越窄。
“老闆的願景很宏大,想做創造柔性星球的拓荒者,這太理想化了,對一家創業公司來說可能是致命的。”陳銘說。
他認為,柔宇的柔性技術確實能在不少領域發揮作用,但前兩年仍處技術普及階段,在柔宇產能有限情況下,還要在航空、消費電子等各個領域全面鋪開,這種“博而不專”的打法導致無法在任何行業持續滲透,對公司現金流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
劉自鴻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但是不擅長企業管理,這是柔宇“高開低走”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兩年我感覺公司的管理太混亂了,內耗內捲太嚴重,辦事效率極其低下。”陳銘說, “事無鉅細都需要劉自鴻審批,權力高度集中,底下人沒有權限,也不敢拍板。”
舉例來說,柔宇注重技術保密,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即便是員工想在電腦上安裝一個輸入法,都要找IT部門層層審批。審批結果遲遲下不來時,就要通過內部通訊軟件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去催,甚至要當面找人,才能解決。
張華是柔宇的技術員工,對劉自鴻的評價很高。他認為,劉自鴻的“完美主義”放在柔宇這樣的創業公司身上,是有弊端的。
“劉博確實很牛,他的柔性技術在商業轉化的時候不照搬三星,大規模產線的設計也不照搬國外的做法,是真的做到了自主知識產權,並且造價也比業內低很多。”張華說,這個成果如果放在有一定客戶基礎的企業如TCL、京東方身上,有可能一舉推動國內柔性屏行業的發展,但是,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沒有穩定現金流,要從0直接做到N,步子邁得太大了。
張華說,劉自鴻技術很厲害,但花錢缺乏規劃。“這個行業對錢的需求很高,柔宇募集的資金全部加起來可能還不到100億元,但光建產線就投入了110億元,那後續產品推廣、員工工資、技術升級怎麼辦?”他說。
劉自鴻(供圖:鄭宇)
天問:路在何方?
柔宇科技能否渡過此次難關,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一位投資人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正在努力幫助、支持柔宇科技渡過難關,也希望外界多一些寬容和呵護。他說,柔宇科技確實是有全球領先原創技術的,風險投資機構、創業投資機構也願意投資這類企業。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波折,遇到困難也是正常的,創投機構一開始就會有團隊跟踪所投項目,幫助企業發現問題,盡力解決問題。
“多數創投機構的投資都是基於長期價值理念,但基金通常有運營期限,所以外界會看到機構中途退出一些項目,原因是多方面的,退出並不意味著不看好相關項目。”該人士說。
企查查顯示,柔宇科技第一大股東為劉自鴻,持股38.6%,中信資本、深創投、深圳慧港投資、松禾資本、西藏祥盛創業投資分別持股6.05%、4.64%、4.06%、3.6%、2.53%。柔宇科技設置了特別表決權結構,劉自鴻占公司投票權的比例達到71.56%。
未來,若柔宇科技能夠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劉自鴻的持股比例及表決權比例應會下降,新的投資人是否會讓他繼續保持絕對的掌控力,有待觀察。
另有柔宇科技投資人告訴記者,投資人畢竟是公司的小股東,柔宇科技當下困境的根源在於公司的技術、產品的商業化等進程不及預期,這些方面股東能夠提供的幫助有限。如果只是缺資金,投資人可能可以暫時施以援手。但是,很多投資人投了多年,仍未見到回報,要繼續砸錢進去,也很難下決心。
張強也認為,創始人的承諾並未兌現,股東決定不再追加投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也就意味著,柔宇科技當前很難通過現有股東持續投入的方式獲得資金,融資需另謀他路。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直言,柔宇科技的創始人沉迷於技術,不夠重視產品應用與市場開發,過於自信,導致了柔宇目前的困境。“如果柔宇科技的治理結構不能有本質性調整,這一折疊屏科技概念雖好,公司也難言未來。”他說。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認為,柔宇科技未來的出路,不外乎股權結構發生變化,管理團隊產生更迭,或者相關上下游產業鏈、金融機構介入,一起幫柔宇科技找到規模化用戶,加速商業化落地。
期待柔宇科技早日走出困境。
(文中張強、陳銘、張華為化名)
記者觀察:寬容失敗,寬容“學生創業”
曾經的明星“獨角獸”,如今陷入困境。劉姝威教授大聲疾呼,要保護柔宇科技從0到1的成就,幫助柔宇從1到N。怎麼幫?就要對柔宇進行全面診斷,看是哪裡出了問題。
一位投資人以“學生創業”來形容柔宇和創始人劉自鴻。“學生創業”的理想主義、不接地氣,低估創業難度,都是原因。從中不難看出,投資人對整個項目和創業團隊心有不甘。
世界上有很多學生創業成功的例子,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喬布斯、戴爾等都是輟學創業。中國也有學生創業成功的案例,比如創立騰訊的馬化騰、創立大疆的汪滔。
相比之下,柔宇的經歷更坎坷,一下場就要建一條極其燒錢的生產線,闖一條還沒有成功先例的技術路線,風險莫測。
不管柔宇從0到1如何成功,都要接受從1到N的檢驗,如果先進技術不能產品化,產品不能商業化,再多的0到1,除了燒錢,也帶不來真金白銀。
柔宇的困境,表面上看,是深圳龍崗這條生產線極其燒錢,沒能帶來足夠的現金流。背後,折射的是實控人、團隊、公司治理等多方面存在的問題。
創業者是否太過樂觀,給了投資人過於樂觀的期待?技術路線是否足夠先進,可以抵擋各路追兵?公司治理是否健全?重大決策是否科學?管理是否高效?值得反思的地方有很多。
創業者應該擺好自身定位,不能光講情懷。生意就是生意,生意要產品說了算,要拿出過硬產品,賣得出去,賺到錢,給社會創造價值,給投資人帶來回報,這才是最大的情懷。
柔宇過去光環加身,被許多人看作是深圳創新的一張新名片,深圳機場大屏、全國各種展會都能看到公司引以為傲的彩色柔性屏廣告。如今,光環褪去,創業團隊和投資人都在苦苦尋求脫困之道,結局如何仍有待分曉。
創業本不容易,九死一生。柔宇也不例外。對於柔宇,對於劉自鴻,對於千千萬萬創新創業的人,無論成敗,還是多一份寬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