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電子鼠會做災後搜救了:載重物爬窄管不在話下,跌倒還能自己站起來
狹窄、多彎道的空間難以探測?一隻來自北理工的機器小鼠SQuRo 對此給出否定答案。它不僅能在狹小空間內靈活穿行,輕鬆完成各種運動並進行變換,如蹲下起立、行走、爬行等,簡直是應對突發災情或狹窄管道的“神器”:
還能在不足自己身長一半的小半徑內快速轉身,咬住自己的尾巴360° 轉圈(半徑比其他機器人小得多):
甚至還很堅強,可以在跌倒後迅速站起來。
最關鍵的是,這隻小鼠還很能載重—— 目前它已經能成功地帶著一個佔自重91%(200 克)的重物,通過有20° 傾角的場地。
(想像一下你背著和自己差不多重的一個包爬坡上坎的感覺……)
研究成果論文的第一作者,北理工石青教授表示,目前市面上有不少足式機器人,但大多不擅長應對狹窄空間:
大型四足機器人運輸能力強,但不能進入狹窄的空間;微型四足機器人雖然可以進入狹窄空間,但其攜帶重物的能力有限。
這項來自北理工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經發表在IEEE 旗下期刊上。
見識到這隻機器小鼠出色的敏捷性和載荷能力後,再來深入了解一下吧!
靈感來自不懼狹窄彎道的老鼠
此前,鮮有人給體重小於1 公斤的小型四足機器人設計能規劃運動的多模態控制框架。
多模態控制是指隨系統運行狀態而不斷變化策略的控制方式,可以實時選用最合適的控制算法,並選擇恰當時機進行切換,使系統更加穩定、準確、反應迅速。
由於規模限制,小型機器人的硬件組件很少,這導致了其低感知和處理能力較弱。
另外,現有的機器人研究主要集中於動態穩定性和機械約束,而忽略了與某種機器人相似生物的運動特徵。
研究人員發現,老鼠在各種狹窄複雜的環境中運動十分敏捷,於是他們準備從生物角度出發,在老鼠身上“取取經”。
首先,用X 光片記錄下老鼠運動中的骨骼結構以提取關鍵運動關節,然後建立了四足機器小鼠的基本模型。
機器小鼠SQuRo 的質量為220 克,和八周大的黑毛鼠體重的相似;它的體長也和真老鼠差不多。
北理工團隊還賦予了這隻機器小鼠多模態運動規劃和控制框架,使其能夠感知和處理複雜的現實環境。
根據老鼠運動的3 大能力設計基本結構
研究團隊據X 光片分析發現,老鼠主要靠這三個主要功能,來組合做出各種運動:
- 肢體運動
- 脊柱屈伸和側向彎曲
- 頸椎運動
於是,研究人員為機器老鼠配置了12 個活動自由度(四肢各有2 個自由度,腰部2 個屈伸自由度,頸部2 個自由度),以及4 個被動自由度,以模仿關節的屈伸和轉動。
自由度是獨立變量的個數。具體而言,若總變量個數為N,約束條件個數為M,則自由度F=NM。
機器小鼠的四肢結構設計示意圖如下:
▲ 圖a、b 分別為左前肢的機構運動簡圖和骨架模型結構;c 為左後肢的骨架模型側視圖
相比前肢,後肢的底部為一個更彎曲的桿,以提供更大的前推力—— 這與老鼠主要依靠後肢產生推力的現像一致。
研究者分析老鼠行為發現,它的轉身運動是從頭部到軀幹,再到臀部,逐步發力的。
受益於靈活的脊柱,老鼠可以迅速變換方向。
小鼠的頸椎由好幾節構成,其中第一節頸椎的旋轉角反映了頭部和軀乾之間的角度。
下面的關節旋轉角度圖中,有三個峰值,對應三個最明顯的運動,即:頸椎屈伸、
前肢第二胸椎的屈伸運動,和第十三胸椎的後肢屈伸運動。
因此,研究者為脊柱配備了三個關於屈伸的主動自由度,用於機器小鼠的正面轉彎運動。
由於頸部旋轉在老鼠的日常活動中很少見,所以真老鼠的頸部活動對設計探測機器人來說,意義不大。
研究者配置了一個用於頸部屈伸的主動自由度,和一個用於頸部內收的主動自由度,這兩個自由度都位於頭部和軀幹的連接處。
機器小鼠共有33 個脊椎關節,研究者將後肢屈伸的關節設置於第22 個關節處,這與老鼠的對應的關節位置相似。
研究團隊介紹
這項研究來自北京理工大學。
論文一作石青,現任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機電工程學院智能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本科和博士均畢業於北理工,並於早稻田大學進行博士後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仿生機器人、生機電融合。
這篇論文由石青導師黃強、中科院外籍院士福田敏男,以及石青帶領的仿生機器人團隊共同完成。
團隊研究的仿生鼠,曾被昆士蘭大學計算機教授Janet Wiles 評價稱“達到業界SOTA 水平”。
團隊表示,未來還將通過閉環控制和深入動態分析等方法,來進一步提高機器小鼠的敏捷性,並且有興趣將其商業化。
你覺得這隻機器小鼠還能被用在哪些地方呢?
論文地址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751239
來源:量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