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版微信可以定向清理緩存,小容量手機有救了?
過去數十年裡,智能手機的發展方向經歷了多次改變,但不管智能手機的功能或身份發生什麼變化,用戶對大存儲空間的追求卻從未改變。尤其是2011年Android系統全球佔比超越了50%後,國內新興的Android手機市場也為手機的存儲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追求。
但為什麼這裡我需要專門強調2011年呢?原因很簡單,2011年1月21日,影響了國內移動互聯網發展軟件——微信正式推出。
時過境遷,2022年的國內移動互聯網早已不是過去“小而美”的那個樣子看,儘管微信本並沒有像其他國內特色手機軟件那樣加入閃屏廣告,但功能日益增長的微信卻用越來越“豐富”的緩存文件佔據了用戶的手機空間。
看到這裡,大家不妨打開手機,看看這個安裝包只佔據265MB的軟件,吃掉了手機多少的存儲空間。甚至在小雷身邊就有因為微信佔據了40GB存儲空間而不得不購買256GB手機的同事。微信離曾經的“小而美”已經越走越遠了。
不過微信似乎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因此在最新的微信Android版8.0.22測試版中,微信特地加入了清理緩存的細分界面。依次進入“設置“-”通用“-”存儲空間“頁面後,用戶終於可以分別清理視頻號、小程序、公眾號、朋友圈等細分功能進行緩存清理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為什麼微信會留下這麼多的緩存?
清理緩存真的能變快嗎?
其實從軟件開發的角度看,緩存其實是軟件的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讓軟件可以流暢運行的其中一個重要機制。以今天的主角微信為例,如果開發者不依靠本地緩存文件,我們每一次打開通訊錄都需要重新向服務器請求列表裡的好友頭像、每一次打開朋友圈都要重新下載數十張圖片、甚至每一次點開好友發來的文件都要從零開始下載,這樣的即時聊天軟件真的有人用嗎?
當然了,現在的微信就算你不清緩存,點開別人前幾天發送的文件也有可能提示文件已經過期就是了。
話題回到緩存身上,剛才說到緩存是軟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微信這種即時聊天軟件來說,脫離本地緩存將所有數據都放在雲端顯然不現實,緩存文件的出現可以讓軟件能以更快的速度完成必要數據的載入。從這個角度來看,利用讀取更快的本地文件作為短時間的替代品,讓軟件可以在後台獲取下載最新的雲端數據,緩存確確實實能提升軟件的運行速度。
既然緩存那麼重要,那為什麼微信推出分類清理緩存的功能能換來用戶的點贊呢?這就牽涉到一個“量”的問題了。在軟件領域,讓一個軟件運行得更快的方式有很多,而最廣為計算機人知的一個方法叫做“空間換時間”。
緩存文件的運用說到底就是空間換時間的其中一種方式:對於一個合理開發的軟件來說,適當的緩存文件確實能起到加快運行的作用,同時也不會對系統的文件存儲帶來過多的存儲負擔。但如果某個軟件脫離了“合理”的範疇,在系統中放入了過多的緩存文件,物極必反的道理就該出來說話了。
緩存文件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完整數據加載緩慢的問題,但除了遠端數據下載緩慢外,過多的本地緩存數據也會拖慢數據加載的時間。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書裡放一兩個書籤可以讓你快速找到對應頁面,但如果你在一本五百頁不到的小說裡放兩萬個書籤,原本的內容還能不能看到本身就是個問題。
過多的緩存文件本身就需額外的文件索引系統,同時也需要佔據更多的軟件空間,甚至有可能會出現緩存文件比完整文件還要大的情況。那這些數據都存到了哪裡呢?沒錯,就存在微信佔據那數十GB的文件裡。
道理我都懂,為什麼微信那麼大?
其實從微信的角度看,我也能理解為什麼微信會在手機裡放那麼多的緩存文件。在用戶口中,微信可能“只不過是個聊天軟件”,但對國內數字生活來說,微信從來都不只是通訊軟件那麼簡單。朋友圈、公眾號、視頻號的出現不僅佔據了用戶的時間,同時也佔據了更多的手機緩存空間。用戶劃過的每一條朋友圈、看過的每一個公眾號、視頻號,背後都意味著更多的緩存文件。
2017年推出的微信小程序更是讓微信的緩存問題帶來了更嚴峻的壓力,以每天都離不開的健康碼為例:儘管小程序的所有數據最終都以服務器遠端數據為準,但在文件沒有更新的情況下,小程序的框架、交互與圖片背景素材都會以本地文件的形式存放在用戶手機中。
而根據微信小程序的開髮指南,微信見這些本地文件分為三類:
本地臨時文件:運行時最多4GB、結束後會清理超過2GB的部分。
本地緩存文件:最多200MB。
本地用戶文件:最多200MB。
但本地緩存文件和本地用戶文件的清理時機跟代碼包一樣,只有在代碼包被清理的時會被清理。很顯然,用戶不會對這些數據做出任何區分,反倒會將其統稱為“緩存文件”。如果每一個小程序都吃滿了2.4GB,微信佔據用戶手機存儲空間的抱怨似乎也算得上是有理有據了。
但微信真的需要這麼多功能嗎?對於我們來說可能不需要,但對微信自己來說,非常需要。
不同於其他移動軟件,微信本身就是一個“超越”手機系統的超級應用,它的出現將用戶從手機廠商給出的生態中剝離,並將這些用戶的數據捆綁到自己的平台中。小程序的出現,毫無疑問是微信“系統化”的重要契機。
只要一台手機支持小程序,我們就可以藉助小程序,在不離開微信的前提下打車、叫外賣、購物、甚至是支付水電費。再加上微信小程序開發與維護的成本遠低於開發一個傳統App,因此不少服務類應用甚至只提供微信小程序。
這種超級應用的出現,極大的削弱了用戶對手機系統的依賴,同時也讓用戶切換手機品牌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此前微信與蘋果因打賞費用抽成而產生衝突時,不少用戶就表示可以沒有iOS,但不能沒有微信。雖然說現在手機品牌推出的各項云雲服務確確實實為品牌添加了不少用戶忠誠度,但在微信“即時通訊軟件”五個字面前,用戶的選擇都非常“誠實”。
還能回到曾經的小而美嗎?
這也是我認為微信不會回到曾經“小而美”時代的原因。對微信自己來說,無論是另起爐灶建立新的平台,還是“開小號”將微信系統平台的身份獨立出去,都將對微信本身的用戶粘性帶來極大的打擊。
如此明顯的問題,行業內部的產品經理顯然不可能看不到,但是在KPI面前,上頭要求的流量、時長和活躍用戶標準讓團隊無力作出改變。繁雜和臃腫,能夠迫使用戶使用時長提高,而簡潔和直接,則很可能意味著流量的快速丟失,這對任何團隊來說都不是什麼好消息。
不過,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逐漸消失,各個消費領域開始轉向存量市場。廠商們開始意識到,比起繼續挖掘更快的增長或者更高的時長,如何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合適的服務,以更好地體驗留下現有的存量用戶,才是一款應用得以長期發展的關鍵所在。
或許正是因為觀念開始轉變,近些年來,部分互聯網廠商做起了“減法”。早在去年,騰訊就已經先後為QQ音樂、手機QQ等多項應用推出“簡潔模式”,在開啟簡潔模式後,手機QQ附帶的諸如直播、微視、動畫、遊戲中心等等功能全部都會隱藏起來,只剩下最基礎的聊天、好友、動態,整個界面清爽到令人感動。
當未來某天移動互聯網生態不再以流量作為唯一評判標準時,微信說不定還真有可能會回歸本心,做回那個小而美的軟件。不知道在那個時候,7天前通過微信發送的文件,還會不會提示文件已過期了呢?
來源: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