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能獲得強於疫苗接種的保護效果?大規模真實世界研究發布
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絡公開版》(JAMA Network Open)上發布的一項真實世界研究顯示:先前有症狀的新冠感染能提供與接種mRNA疫苗水平相當的保護力,同時保護力的持續時間甚至長於mRNA疫苗接種。
這項研究包含了在美國6個州共1300個醫療機構內接受新冠檢測的患者數據,對超過12萬名參與者進行了最長接近8個月的隨訪,是規模最大的同類真實世界研究之一。
研究在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11月21日期間進行。
121615名未接種疫苗的試驗參與者中,24043人在入組前感染過新冠,中位隨訪時間約為半年。結果顯示:
整個研究期間,24043名原新冠感染者中有98人再次感染。而對照組的97572人中,則有2762人被新冠病毒感染。
通過分析模型對兩組受試者的年齡、性別、種族等因素進行調整後,研究人員計算得出了一組確切的保護力數據:
先前感染新冠對防止二次感染的保護率為85%,而對二次感染的中、重症保護率則為88%。
這與此前mRNA疫苗所公佈的相關保護力數據幾乎相同,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員發現自然感染獲得的免疫保護力週期似乎更長。近8個月中保護水平始終維持穩定。
作為對比,此前大量研究提示全程新冠疫苗接種後6個月,不同技術路線的疫苗均出現保護力不同程度的下降。
研究人員稱,這樣的結果為未接種疫苗人群初次感染後的保護時間提供了新的見解,並可能對疫苗接種指南和公共衛生政策產生重要影響。
不可忽略的天然免疫
這不是第一個將新冠感染和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力水平進行對比的研究。
此前,一系列實驗室研究表明,針對不同類型的新冠突變株,接種疫苗者體內產生的中和抗體滴度要遠高於未接種疫苗,但曾被新冠感染過的人。
根據這樣的數據,結論似乎是接種疫苗提供的保護力要遠高於自然感染。但真實世界的情況似乎並不是這樣:
2021年3月,丹麥研究人員曾對該國約50萬居民進行了一項觀察性研究,在校正變量後計算得出,感染新冠能提供約80.5%的防再感染保護。
而同年8月在以色列進行的另一項回顧性研究則發現,與接種過一劑mRNA疫苗的人相比,同期感染新冠但未接種疫苗的患者,後續感染德爾塔毒株的風險要小13倍。
為何實驗室數據會與真實世界情況相悖?德國華裔病毒學家、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陸蒙吉告訴“醫學界”,這樣的真實世界結果在意料之中。
“基於試驗條件和成本等一系列原因,目前全球大多數實驗室開展的研究主要針對獲得性免疫後產生的中和抗體滴度。”陸蒙吉說,“因此產生了一個認知上的誤區,即’中和抗體滴度’是評估’新冠保護力’的金標準。”
“接種新冠疫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激活體液和細胞免疫,此外人體還有天然免疫,即非特異性免疫,初次的新冠病毒感染能夠激活這一系統,對防二次感染提供保護,但相關研究卻較少。”
以色列學者也曾在上述2020年8月的研究中提到,相比於新冠疫苗激發的“抗刺突蛋白免疫”,天然免疫激活產生的“新冠蛋白免疫”反應更廣泛。
陸蒙吉進一步解釋,“通俗來說,就是疫苗是針對病毒的特定靶點,但效力隨著新冠毒株的不斷變異而逐漸降低。相比之下,天然免疫針對的新冠蛋白則更為’廣譜’,受毒株變異的影響相對較小。”
這可能也是海外不少國家在年初經歷了一波疫情高峰,如今卻逐漸趨向緩和與常態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陸蒙吉告訴“醫學界”,有海外學者認為,在原先接種疫苗的基礎上,奧密克戎感染相當於一次免疫加強。
但陸蒙吉同樣提醒,不能將這一結論簡單理解為:主動感染新冠病毒相當於加強免疫力。
“對於高危人群和未接種疫苗者來說,即便是毒性下降的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仍具有很大的健康風險。這也是早期海外的’群體免疫’策略備受詬病的原因,當時還沒有有效的疫苗,那是一種不得已的做法。”
“而如今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疫苗接種率,為人群提供基礎免疫保護,將感染新冠后的健康風險降至最低。”陸蒙吉說,“在此基礎上,未來我們才有可能通過和病毒反復接觸,發揮自身的免疫力來克服新冠的長久威脅。”
參考文獻:
[1]SARS-CoV-2自然免疫與疫苗誘導免疫比較:再感染與突破性感染,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8.24.21262415v1.full-text
[2]SARS-CoV-2感染康復後的保護性免疫,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1)00676-9/fulltext
[3]COVID-19 未接種疫苗成人中 COVID-19 發病率,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91312
責編:鄭華菊
校對:臧恆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