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冠輕症患者初次感染7個月後其糞便中仍可能含有病毒遺傳物質
據New Atlas報導,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一些COVID-19患者在初次感染後的7個月內,其糞便中會出現病毒片段。研究人員假設,病毒材料在腸道中的持續存在有可能在COVID的長期症狀中起作用。
在大流行的頭幾個月裡,隨著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迅速傳播,大多數人認為COVID-19是一種簡單的呼吸道疾病。然而,隨著2020年的進展,科學家們對這種新疾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很明顯,許多COVID-19患者都遇到了嚴重的胃腸道問題。
大約有五分之一的COVID-19患者報告了腸道問題,包括噁心、腹瀉和胃痛。但當時並不完全清楚這些胃腸道症狀是由於病毒直接感染了腸道,還是僅僅由於更普遍的系統性炎症的結果。
現在,在2022年,相對明確的是SARS-CoV-2能夠感染腸道細胞,但不清楚的是病毒顆粒在急性感染後能在腸道內持續多久。這項新研究對113名輕度至中度COVID-19患者進行了長達10個月的跟踪。
該研究發現,在最初診斷的一周內,有不到50%的隊列成員的糞便中有SARS-CoV-2病毒RNA的痕跡。四個月後,12.7%的病人仍然在糞便中流出病毒片段,七個月後,4%的病人仍然顯示出病毒RNA。
研究人員謹慎地強調,被檢測到的病毒片段並不是具有傳染性的病毒顆粒。因此,這項研究根本不是在說這是COVID-19的一個新的傳播途徑。相反,這些發現提供了更多證據證明SARS-CoV-2確實直接感染腸道中的細胞。而病毒顆粒在腸道中的持續存在被假設為可能在與長病程COVID相關的揮之不去的症狀中起作用。
這項新研究的作者Ami Bhatt說:“沒有人真正知道是什麼導致了長病程COVID,但是我們的研究表明SARS-CoV-2可以在腸道中隱藏幾個月。也許長病程COVID–以及它引起的各種各樣的症狀–是由於免疫系統對隱藏在整個身體內水庫中的病毒蛋白的反應。”
Bhatt假設在長病程COVID患者中經常看到的胃腸道症狀可能是對腸道中長期存在的SARS-CoV-2病毒顆粒的炎症反應。現階段這都是猜測,但大量COVID輕症病例在感染數月後仍有病毒顆粒脫落的事實,證明病毒可以在身體的其他部位持續存在。
這項新研究還對使用廢水監測作為跟踪一個城市或縣的SARS-CoV-2流行情況的方式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Bhatt說,如果要用廢水中的病毒水平來決定公共衛生決策,那麼了解病毒脫落的長期動態是至關重要的。
Bhatt補充說:“我們清楚地看到全美範圍內的廢水中存在大量且不斷增加的Omicron亞變體BA.2毒株。同時,有非專業的報告說Omicron比以前的變體更容易引起消化道症狀。那麼,這種廢水的增加是否真的與被感染的人數成正比?還是更多的人在他們的糞便中脫落的病毒時間更長?”
當然,還需要更多的工作來嘗試回答這些問題,但是這項新研究提供了明確的證據,即SARS-CoV-2 RNA在糞便中的延長脫落可以在輕症感染後持續數月。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Med》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