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面板產業:從獨占全球94%份額到僅剩JDI一棵“獨苗”
回顧全球面板產業的發展史,歷經了美國起源——日本發展——韓國赶超——中國台灣崛起——中國大陸發力的過程。不可否認的是,日本在這一歷史上增添了濃墨重彩的數筆,從占全球面板市場高達94%的份額到如今只剩下JDI一根“獨苗”,日本面板產業“風雨飄搖”的現狀也難免讓人唏噓。
面板產業最初的“王者”
日本面板產業的輝煌還要從液晶顯示面板(LCD)的誕生說起。1960年,在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兼職的George Heilmeier發現了液晶材料新的電光特性,經過8年的潛心研究,世界上第一片LCD問世。然而RCA在展示液晶平板電視後便沒了下文,摩托羅拉、AT&T、惠普等美國公司在巨大的資金投入以及漫長的研發週期面前也都敗下陣來,相繼退出面板領域。
在美國公司放棄LCD之際,日本公司卻選擇入局,須羽精工和夏普就是兩個“頭鐵”的先驅,二者在1972年分別從RCA和美國人弗格森手中買下了LCD技術,並從微型LCD入手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
其中,須羽精工於1973推出了全球首款能夠顯示6位數字的LCD土豪金版手錶,10年後,又研發出薄膜晶體管的液晶顯示器(TFT-LCD)電視,由此也吸引松下、東芝、日立等眾多日本老牌電器公司投身TFT-LCD研發。
圖示:須羽精工LCD土豪金版手錶
夏普則於1973年將LCD用在計算器上,在精工TFT-LCD電視的刺激下開始追趕。1987年,夏普設法使得3英寸液晶電視投入生產,然而產量卻不盡人意。直到次年憑藉世界第一台14英寸TFT-LCD名聲大震,而後開始嘗試將大尺寸TFT-LCD量產的可能性,在經歷連續5年的砸錢與虧本後,終於將良率從8%提升到80%。
與此同時,日本更多企業嘗試建立面板生產線。例如IBM日本與東芝於1989年8月成立DTI製造聯盟並共同投資1億多美元建設TFT-LCD量產線;次年8月,NEC也宣布入局。有數據顯示,1991年-1996年間,全球至少有25家大批量面板生產線建成,其中有21條建在日本。
隨著更多企業的參與,日本建立了從原材料供應、設備組裝、到生產製造、工藝規範一整套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日本在全球面板產業的份額躍至94%,夏普更是風光無限,被譽為“液晶之父”,甚至長期掌握定價權。
慘遭美國和韓國“夾擊”
在日本獨占全球面板產業95%市場份額時,美國祇佔不到3%,這自然引起了美國的不滿。於是在1990年代早期,美國對日本平板顯示廠商實行了反傾銷訴訟,並提高了TFT-LCD的關稅,想以此打壓日本。另一方面,韓國也成為日本在面板產業強有力的挑戰者,三星、LG等企業在1990年前後便開始了TFT-LCD研發和試產,儘管連續多年虧損,也一直堅持投入研發和工藝改進,終於在1995年實現了液晶面板的大規模量產。
日韓兩國為了搶占市場,由此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997年前後,在亞洲金融危機、面板產業低谷以及美國“打壓”等多重打擊下,日本面板廠商大多面臨虧損的窘境。反觀三星、LG等韓企,則採取反週期的投資策略,不顧眼前的虧損,果斷大幅投資擴建生產線。三星更是直接將工廠設在日本,僱傭失業的日本面板工程師。如此激進的策略讓韓企在行業回暖時蠶食了日企的大部分市場份額。
不過掌握著尖端技術的日本也未就此放棄,其將目光瞄準了當時亞洲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小的中國台灣,與當地的合作夥伴簽訂TFT-LCD技術轉讓合同,彌補了日本產能不足的同時獲得了大量專利轉讓費。而這一舉動也為日後中國台灣有能力與其競爭全球面板份額埋下了禍患。
時間來到1999年,這一年對於日本面板產業來說是“至暗時刻”,三星以18.8%的份額位居全球平板顯示器市場榜首,LG達到16.2%,名列第二,一舉超過曾連續霸榜多年的夏普。與此同時,各大企業也開始轉而與韓企合作。同年5月,飛利浦以16億美元換取LG面板業務50%的股權;7月,蘋果向三星面板業務投資1億美元;10月三星接獲戴爾價值85億美元的TFT-LCD大訂單的合同。
如今,韓國三星、LG在全球面板產業也佔據著高位,在技術、市場份額方面早已全面超過JDI等日本面板產業。
僅剩JDI一根“獨苗”
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有人出局,也有人崛起,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規律。對於技術研發週期長、資金密集的面板產業更是如此。須羽精工、NEC等企業便是出局的代表,夏普被鴻海收購更是成為日本面板產業衰落的記號。
日本面板產業的先驅之一——須羽精工在投入大幅資金用於創辦工廠、配置設備、確立生產工藝後,無力招架日本1989年的經濟危機,前期的巨額資金投入使其不得不努力還貸款,最終退出面板市場。
夏普憑藉液晶電視在2001-2007年間稱霸全球後,由於全球金融危機、日元升值等外界原因以及自身經營原因開始走下坡路,業績從2008年便開始了連年的虧損。採取裁員、關閉部分面板生產線等措施也未能扭轉局面,自此開始走向尋求外部資金支援以擺脫經營困境的道路。2016年,鴻海以3888億日元取得夏普66%的股權,而這也成為日本面板產業日益蕭條的一個標誌。
另外一家日企NEC也在2009年關閉了其鹿兒島液晶面板工廠;兩年以後,NEC將旗下生產中小液晶面板的公司股份70%出售給了中國大陸深圳天馬集團,從此退出液晶面板製造。
不過,剩下的日本企業也並未從此放棄。2011年,由日本政府牽頭,東芝、索尼、日立將旗下液晶面板業務整合,成立了日本顯示器公司(Japan Display Inc)即JDI,於是JDI成為了日本面板產業唯一一家有製造能力的企業。
事實上,JDI在成立的前期也曾輝煌過,在iPhone 7、7Plus時代供應蘋果LCD屏幕,中國大陸華為、小米等廠商的旗艦手機也用上了JDI屏幕。然而好景不長,JDI並沒有跟上面板重心從LCD轉向OLED的潮流,2019年開始陷入連年虧損、業績造假、面板廠停工、擴大裁員、社長辭職的困境。雖然現在JDI已步入OLED領域,但起步就已經落後,被三星、LG等韓企以及京東方等中國大陸面板廠商遠遠甩在身後。
結語:日本面板產業成功的秘訣在於從微型LCD入手開拓應用市場以及不懼失敗的韌性,然而在經歷了不同時期的韓國赶超、中國台灣短期輝煌以及中國大陸的發力後日益蕭條,如今僅剩下JDI, 這顆代表著日本面板產業的“獨苗”還能撐多久仍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