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會買20萬的奔馳“老頭樂”嗎?
年輕人的第一台奔馳來了。北京時間4月8日凌晨,smart精靈#1在德國進行了全球首秀。這款車是由奔馳全球設計團隊進行設計,吉利負責整車工程開發及製造,基於吉利的SEA浩瀚平台打造。這也是,繼2018年李書福聯手戴姆勒以來,雙方真正意義上合作造出來的第一款車。
smart精靈#1,極力想討好年輕消費者的心,從名字上就能看出端倪。按照官方的說法:“#”是社交媒體中開啟話題的那個“#”,是數字時代引領潮流者的最佳標籤。所以,這款車最正確的英文讀法,應該叫“smart Hashtag One”。
至於最重要的新車售價,smart官方暫未揭曉。但從它的“新奢純電”定位來看,smart精靈#1並不會與“性價比”這個詞有著太多關聯。而且,與以往的smart進口車型都不同,smart這次在國產之後,罕見地在車身外側增加了奔馳經典的三叉星徽標,以此來增加品牌辨識度。
但是,帶著奔馳標的smart,它依舊會是奔馳未來最入門級純電動車。
25歲的Smart長高了
smart從品牌誕生之初,就肩負著奔馳的“試驗田”角色。
上世紀80年代初,奔馳開始研究汽車與城市交通的關係,他們認為未來道路將越來越擁擠,路面資源與汽車數量增長的矛盾將日益尖銳。在那個以大馬力、大尺寸為榮的年代,奔馳放不下架子和大眾、雷諾這類的品牌去搶微型車市場。於是,smart品牌就誕生了。
電動化時代下的smart,任務則更為艱鉅一點。
奔馳去年將“電動優先”的戰略目標切換為“全面電動”。雖然轉型的態度堅定,但短期內銷量仍未見太大起色。而奔馳的EQ系列,包括EQA、EQB、EQC、EQS在內的四款車,全都是主攻打豪華市場,且售價最低都要35萬元以上。當下最火熱的中低端市場,卻沒法吃到紅利。這時候,純電smart來了。
其實,純電smart醞釀已久。早在2019年,吉利控股就與戴姆勒宣布合作,在全球範圍內聯合運營和推動smart品牌轉型,合資公司總部設在中國。去年,smart品牌迎來了煥新——新奢純電汽車科技品牌,這背後底層邏輯就是,奔馳的設計能力+吉利的電動和智能化能力。
雖然在電動車時代,奔馳的設計刀法經常用力過猛,比如採用弓形車身設計的EQS,讓很多人至今都難以接受其電動S級的設定。但在smart精靈#1上,奔馳反倒是刀法精準了不少。至於車好不好看,把同級別的大眾ID.3拉過來和它一對比,就知道差距了。
在smart精靈#1上,我們依舊能找到原來smart上的經典元素。比如外觀上,原有的短前後懸設計,也在smart精靈#1上得到了體現。再比如內飾裡,方向盤、中控台邊緣大量的圓形設計元素。但遺憾的是smart最經典的兩門設計,並未在smart精靈#1上出現。
smart品牌當年推出的第一款量產車smart City,就是兩門兩座車型,也就是後來的smart fortwo。至於為什麼,smart精靈#1不推出兩門兩座的車型,目前還有看到官方的解釋。
從技術上來說,smart做兩門純電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吉利SEA架構1800mm只3300mm的軸距範圍的切換,而smart精靈#1的軸距為2750mm,還有進一步縮短的空間。另外,在當時的發布會上,吉利也在PPT裡展示過一個兩門車型的圖案,說明SEA架構支持兩門純電車型。
吉利SEA架構發佈時展示的PPT
但由於車長和軸距的增加,smart原來在城市裡穿梭的便捷性則有一定的損失。要知道,原來兩門smart幾乎是不存在停車的問題,隨便找個縫就能塞進去。
雖然四門的smart不夠純粹,但長高了的smart也有它的好處。像原來兩門的smart後備箱空間極小,放一個行李箱就沒有空間了;另外,對於愛社交、自駕的年輕用戶來說,載兩三個好友出行的需求也無法得到滿足;再其次,對家庭用戶來說,讓小孩坐在前排副駕駛,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最後,原來兩門smart一撞就翻車這毛病,在smart精靈#1上也能得到一定的解決。
不過,無論smart的產品形態怎麼變,其探索未來城市交通的品牌初心還是沒變。而同樣沒變的,還有smart所想要打動的用戶群體——新一屆的年輕人。
年輕人夠不夠用?
想把車買給年輕人的意圖,被smart擺在明面上。
在官方發布smart精靈#1宣傳視頻中,4位小孩出鏡為smart品牌和產品進行講解。最有意思的,還是他們的title。比如第一個登場的Jennifer son,她是Future CEO smart Automobile Co., Ltd——smart公司未來的CEO。
再比如這位叫Luis Kruger-Perez的小哥,他的title未來的全球銷售、市場和售後服務副總裁。他談到了smart品牌,主機廠與用戶關係的重塑。
而談及未來的科技研發趨勢時,登場的是一位名叫Erik Jensen的小男孩,他的title是未來的研究與開發副總裁。Erik向我們介紹了smart最新的App和OTA技術,以及新車基於SEA架構打造的好處。
他們都在反复提及一個詞“Tomorrow”,譬如“Tomorrow is today”、“Tomorrow is yours”等等。而這背後蘊含著smart想表達的另一個含義——明天,是00後的天下。
誠然,smart品牌剛誕生的時候,在歐洲市場的平均車主年齡也不過27歲。而到了smart精靈#1上,年輕化用戶群體的目標顯然是沒有改變,這從智能化配置上就看出端倪。
中控台前方的12.8英寸懸浮式液晶屏,是它大部分交互功能的核心。從車機的UI設計來看,是一種幾何折線”UI/UX用戶界面及交互設計風格”。smart把這套車機系統稱之為“smart宇宙”(有點蹭元宇宙概念的意思),而中央的3D藍色星球作為“宇宙中心”,官方介紹這是數字化生態服務平台。
比較有特色的是,它與目前市面上很多車機系統固定的排版不同,車機界面可以進行大量的個性化定義,比如添加和刪除常用的模塊等等。而在語音交互方面,smart的設計師還專門做了一個幾何折線畫風的狐狸,擔任語音交互助手——精靈助手Avatar,類似於蔚來的NOMI。
再比如音響方面,smart選擇了在年輕消費群體裡認知度比較高的beats。除了在車上裝載了beats音響,smart還推出了beats聯名耳機。可以說,這台純電smart正在努力想要俘獲年輕人的心。
從設計和配置看,smart精靈#1確實有潛力搞定一部分年輕消費者市場,至於份額大小,最關鍵還是在於售價。要知道smart當初進入國內市場,是以進口的方式引入的,很多人看完smart以後都說同樣一句話:“再便宜一點,我就買。”
縱觀smart車型,兩座版最便宜的只要11.38萬元起,四座版最便宜的12.28萬元起,最貴的聯名款為38.8萬元,整體主力售價區間仍在10-20萬元之間。但要知道,現在一台尺寸與老款smart相差不多的宏光MINI EV最貴也不過6.98萬元(純電還免購置稅),原來燃油版smart毫無競爭力。
當然,smart品牌不想上來第一款車就對標宏光MINI EV,更多的還是梳理小型純電車市場的一個“新奢”形象。那麼自然而然的,一款四門四座的純電車型smart精靈#1,CLTC標準續航里程達到了560公里,起售價低到20萬元以下的可能性較小。
作為參考,要實現560公里的續航,smart搭載了容量為66kWh的三元鋰電池——如果橫向對比的話,你會發現smart幾乎用到了小型純電SUV中同級“最昂貴”的電池包。比亞迪元Pro的401公里續航版本(售價11.28萬元),用的是磷酸鐵鋰電池,電池能量為50.1kWh;奧迪Q2L e-tron(售價24.38萬元)用的三元鋰電池,電池能量44.1kWh,續航為CLTC標準的325公里。
但回過頭來說,如果smart和小巧、便宜扯不上太多關係的話,真的會那麼多年輕消費者,選擇smart精靈#1嗎?難道,真的有人為了smart車身那個奔馳標,而選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