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年前白堊紀的昆蟲求偶就流行送“彩禮”
贈禮行為不僅存在於人類之間,雄性昆蟲想要“娶媳婦”也得送彩禮。記者7日從江蘇省農科院獲悉,該院與中國農業大學、美國堪薩斯大學合作,揭開了昆蟲求偶贈禮的起源與演化史。該成果已於近期發表在國際地學TOP期刊《岡瓦納研究》上。
贈禮是許多昆蟲求偶的重要環節,對於種群延續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大部分昆蟲的彩禮都是食物,雌性攝入營養物質有利於提升後代數量、壽命和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不少類群的雌性都藉助彩禮評估雄性基因質量。因此,獻彩禮行為在性選擇與同性競爭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是昆蟲交配行為演化乃至兩性平衡的關鍵,一直是進化生物學、行為學、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焦點。
然而,現生昆蟲彩禮的多樣化使推測其演化路徑極為困難,人們對獻彩禮行為的起源與演化都尚缺乏認知。但此前一般認為,獻彩禮行為的起源很可能出於偶然,與營養有關的獻彩禮行為只在捕食性類群中出現。
江蘇省農科院休閒農業研究所昆蟲資源化利用團隊在來自一億年前白堊紀的化石中,發現了昆蟲的彩禮:一隻由舞虻總科基部類群扁角舞虻屬雄蟲分泌的唾液球,被封存於一枚緬甸琥珀中。該類群求偶行為豐富多樣,是研究昆蟲獻彩禮行為的理想模式生物類群。
研究人員基於琥珀中彩禮的形態與現生昆蟲的食性、集群行為、捕獵行為、獻彩禮行為等特徵,進一步重建了相關演化歷史。研究證實了獻彩禮行為對於昆蟲而言並非偶發事件,而是一項原始的,解決雌蟲繁育後代時缺乏營養問題的共性手段。製造彩禮從完全依賴消耗雄性身體內部營養資源,演化向多元利用外界物質。彩禮也從單純應對雌蟲繁育後代所遇的營養壓力演化向兼具提供求愛信號等多種功能,最終可能演化為一種交流的媒介。
這兩大演化方向對於所有昆蟲的求偶獻禮而言都是共通的,研究成果對於解析昆蟲繁育機制,優化昆蟲保育技術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