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大腦尺寸的增加能讓鸚鵡的壽命變更長
儘管鸚鵡以其長壽和復雜的認知能力而聞名,其壽命和相對的大腦大小跟靈長類動物相當,但這兩種特徵是否相互影響仍是未知的。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的博士生、該研究的論文第一作者Simeon Smeele指出:“問題是尋找高質量的數據。只有通過比較活著的鸚鵡才能了解是什麼驅動了鸚鵡的長壽……比較生命史研究需要大的樣本量來提供確定性,因為許多過程同時發生作用,這就產生了大量的變化。”
為了產生足夠的樣本量,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和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跟Species360展開了合作。據悉,後者獲取了來自動物園和水族館的動物記錄。兩個機構一起彙編了來自1000多個動物園的超13萬隻鸚鵡的數據。這個數據庫使研究小組首次獲得了217種鸚鵡的平均壽命的可靠估計–這代表了所有已知物種的一半以上。
該分析顯示了預期壽命的驚人多樣性,從無花果鸚鵡的平均2年到緋紅金剛鸚鵡的平均30年不等。其他長壽物種包括來自澳大利亞的大葵花鳳頭鸚鵡,其平均壽命為25年。
“在這種體型的鳥類中,平均壽命達到30年是極其罕見的。一些個體的最大壽命超過80歲,即使對人類來說,這也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年齡。如果考慮到人類男性的體重約為100倍,這些數值確實很壯觀,”Smeele說道。他跟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的Lucy Aplin和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Mary Brooke密切合作進行了這項研究。
比較分析
接下來,團隊採用了大規模的比較分析以確定鸚鵡著名的認知能力是否對其壽命有任何影響。他們研究了兩個假說。第一,擁有相對較大的大腦能夠使壽命更長。換言之,更聰明的鳥類可以更好地解決野外的問題從而擁有更長的壽命。第二,相對較大的大腦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成長,因此需要更長的壽命。對於每個物種,研究人員收集了有關相對大腦大小的數據以及平均體重和發育變量。
然後他們將數據結合起來,並為每個假設運行模型以看看哪個模型最能解釋數據。他們的結果首次支持了大腦尺寸的增加使鸚鵡的壽命延長。因為相對於身體大小的大腦尺寸可以作為智力的指標,這些發現表明,大腦相對較大的鸚鵡具有認知能力,這使它們能在野外解決那些可能會殺死它們的問題,而這種智力使它們能夠活得更長。“這支持了這樣一個觀點,即一般來說,較大的大腦使物種更加靈活並使它們能夠活得更久,”Smeele說道,“例如如果它們最喜歡的食物用完了,它們可以學會尋找新的東西從而生存下來。”
發育對延長壽命並不關鍵
科學家們感到驚訝的是,飲食等因素或開發更大的大腦所需的更多發育時間並沒有導致更長的平均壽命。“我們本以為發育路徑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因為在靈長類動物中,正是這種發育成本解釋了大腦大小和壽命之間的聯繫,”Smeele說道。在未來,這些團隊計劃探索鸚鵡的社會性和文化學習是否也會促成長壽命。
Smeele繼續說道:“大腦發達的鳥類可能會花更多的時間在社會上學習已經存在了多代的覓食技術。這種學習時間的增加有可能還解釋了較長的壽命,因為它需要更多的時間,但也使覓食的劇目更具適應性。使我們人類與眾不同的一件事是大量的社會學習技能。我們真的很想知道,長壽的鸚鵡是否也有一個’童年’,在這個童年裡,它們必須學會一切,從尋找和打開堅果到避免惹惱占主導地位的雄鳥。最終我們希望了解哪些進化驅動因素創造了一個與我們祖先非常相似的生活史的物種。”